北康“逐梦康养 ‘乡’约盛夏”实践团来到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红树林里觅生态,湿地研学寻本源“实地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3 22: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菲菲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黄荣芳 、郑菲菲7月11日至12日,北海康养职业学院“逐梦康养,‘乡’约盛夏”实践团前往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科研监测中心开展为期2天的研学课程,引导和帮助青年在实地研学中增长见识,激发青年环境保护意识,在湿地研学基层实践中增长护林知识,积极投身湿地保护行列。

追寻植物生命脉络,聆听自然和谐乐章。据悉,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总面积2009.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的1827公顷,占总面积的90.9%,湿地公园红树林面积达到230多公顷,2023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7月11日实践团前往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科研检测中心开展“红树林里觅生态,湿地研学寻本源”研学活动,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宣教部部长柯议淇的带领下深入认识湿地公园中红树植物的品种、特点、生长习性和环境,领悟红树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的发育整个生理过程,在认识红树的基础上,实践团成员跟随柯部长到滩涂上辨认红树种类,带着所学知识识别不同红树根茎部特点,辨识不同种类红树长出的花果特征及花果结构等,实地对红树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记录好监测结果,记录目前红树的生长环境是否符合生长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揽李这一稀有的野生红树品种,整个滨海公园仅有一棵,科研人员通过细心栽培,采用连根带土的方式移植,目前已成功培育出三代苗,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直击青年内心,青年深受触动,并纷纷表示自愿加入护林行动,以此点燃青春理想,为红树林湿地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科研工作者在课堂中讲解红树林湿地保护知识。通讯员 莫祖耀 摄

感受潮间带起伏律动,领略红树林生态神奇。7月12日由自治区海洋监测站监测员刘勐伶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在课堂上对红树林内国家级保护动物、栖息生物进行系统性认识。在实地研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有幸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鲎”,是一种比恐龙还古老的生物,被称为海洋的“活化石”,体内流淌着能够“验毒”的珍稀蓝色血液,默默守护着人类的人生命健康,但由于“鲎试剂”目前尚无替代的医用价值导致巨大的市场需求、民众食用鲎的尝鲜心理、近海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导致鲎被过度捕捞和任意宰杀,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鲎”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数量提升恢复迫在眉睫,保护鲎等海洋底栖生物的行动刻不容缓,青年应加入红树生态保护工作,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重要性、必要性,共同致力于恢复栖息地为底栖生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鲎”通讯员 江薇 摄

图为科研人员与实践团成员进行现场测量。通讯员 江薇 摄

  青春因担当而精彩,中国式现代化因青年的奋斗而充满希望。红树林守护海洋,全民守护红树林,红树林湿地研学旨在引导实践团成员探索红树林生态知识,用青春的力量保护红树林和海洋生物,自觉成为保护红树林的参与者、守护者,进一步激励实践团成员将红树林保护理念融入到具体行动上,用点滴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守住红树海岸,保护碧海银滩,青年在行动。   

图为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团成员合照。通讯员 江薇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菲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