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唐越)为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5日,桑乡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桑植县澧源镇建兴岭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在桑植县当地马桑树花灯剧团的传承人满元恒老师、李晓香老师、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文化馆馆主尚艳丽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地方开展了为期七天以当地花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宣传当地桑植花灯文化,深入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底蕴,以青春之行助力乡村之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践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宣传桑植花灯以赋能桑植县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当地的桑植花灯文化,创新发展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队七天行程
实践团队长、副队长、组织专员于7月5日到7月6日提前在桑植当地下点完成活动事项对接与住行安排。
7 月7日其他成员下点,中午进行一次简单会议桑植当地花灯文化极具地方特色,但是成员们也发现正是由于桑植花灯种类繁多且内容极其丰富,传承人较少且年纪较大,所以在传承过程当中容易出现一些“断代”现象。实践团以创新理念保护桑植县文化遗产在数字背景下以互联网模式对桑植花灯进行创新舞蹈形式与作品宣传,将其带入人民群众生活中。 成员们根据桑植当地情况做临时调整安排,下午开展调研和街头采访。
图1实践团成员与当地研究基地合影
桑乡拾遗,匠心筑遗。7月8日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桑植当地文化馆,了解桑植历史文化,感受先辈风采。 桑植花灯是由劳动人民插秧唱歌的一种风俗而形成的娱乐活动在此基础上提炼创造形成固定的曲调和舞蹈规律,加上服装乐器配以化装,而逐步发展为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演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组合动作活泼有趣,曲调优美流畅,组合套子丰富多变。桑植当地的花灯文化源远流长,据说于汉代时期就已出现。明末清初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汉人搬迁到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地贸易定居,同时也将带有汉民族的花灯文化艺术带入桑植,桑植人民将汉花灯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桑植花灯。
实践团成员们于7月9日至7月10日在当地文化馆向桑植花灯省级传承人满元培老师和市级传承人李晓香老师学习桑植花灯的“文花灯”与“武花灯”。花灯组合动作极其丰富,传统花灯是由两个男同志站在桌子上面打,一个扮做丑角一个扮做旦角,旦角有“云步”、“踏步”等。丑角有“猴步”、“梭子步”、“矮马步”等,尽显风趣幽默之特点。每个大套之中包括一些小套,如出场就分为“整装”“拣帘”等。“蜻蜓点水”、“黄龙绕身”和“燕子衔泥”等套子。每个大套之中包括一些小套。
图2、3实践团成员们向老师们学习花灯艺术
桑乡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三下乡之旅,不仅仅是一次生动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对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之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才能带动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汇聚,发展乡村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留的科学价值,将其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盘活乡村资文化资源开发,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4、5实践团成员与两位传承人老师合影
7月11日实践团拜访满元恒老师,请教满元恒老师有关桑植花灯的知识并共同探讨如何传更好地承桑植花灯。桑植花灯创新创作不要千篇一律,桑植花灯在桑植这片土地上生根因此它具有浓郁的桑植本地特色和当地民俗习惯,创新创作要从根本上区别桑植花灯与其它地方花灯要突出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注意其原本的元素,立足当地花灯文化融合地方特色进行创作不能为了创新创作而忽略了桑植花灯它本身的特色。
图4实践团成员采访省级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和市级传承人李晓香老师
实践团成员于7月12日7前往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采访非遗保护中心的侯碧云主任,并与其共同探讨如传承和发展桑植花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出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桑植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生活习惯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武花灯”。2011年起国家将桑植花灯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人民也自发组织对于桑植花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次,桑植花灯的曲调也一般取自桑植当地的民间小调,原生态的花灯表演时,一开始就是唱,而且都是用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剧中的主人公向观众直接的倾诉,这样使观众感到亲切,而现在人们看到的许多花灯节目表演时都加上了一些道白,在人物上也有所发展,有些节目就有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变为第三人称的叙述体了。创新创作桑植花灯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第一、要坚守非遗保护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第二、个性为“魂”动律为“根”。正是因为桑植花灯具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把握好桑植花灯发展的“根”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提炼创作这样的花灯艺术才能走的好走的远。
图5实践团成员们采访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
传承花灯文化,共筑振兴梦。文化赓续,生生不息,历经岁月沧桑,精神内核仍历久弥新,因传承而焕发的文化瑰宝,非一蹴而就,每一项技艺的传承都历经千年的光影,岁月留痕。正是由于桑植花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产生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与发展,因此就显得特别朴实优美,富有表现力,能表现多方面的事物动作形象富于变化,除了表现人们生活内容外,还能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姿态。他的动作看起来很像生活,但他不是生活的魔力,而是通过动作让舞蹈变得形象化,与真实的生活动作又有所区别,这也是民间艺术独特风格的具体表现。
图6实践团成员与马桑树剧团、文化馆长合影留念
三下乡社会意义
湖南信息学院桑乡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走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建兴岭村开展以“赓续花灯之根脉,共筑乡村之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桑植当地文化馆剧团,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花灯艺术文化,向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花灯非遗传承人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桑植当地的花灯艺术,为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青春活力和方法。实践团成员未来将继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浪潮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继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团队成员下乡感悟
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传承的过程中,要尊重其原始性和真实性,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在保持非遗文化核心价值和精髓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教育等多种手段,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公众,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和兴趣。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整合,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化思想上价值和经济价值,传承创新,可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强乡村文化的自信力与凝聚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支撑。
——曹博熙
传承非遗历史价值助力文化振兴。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提炼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升非遗社会价值助力组织振兴。非遗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都无一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陈延甫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非遗传承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支撑。非遗传承创新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一些地方通过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参与此次三下乡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看到了非遗传承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要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非遗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赖微为
队长:曹博熙
摄影:陈延甫
编辑:唐越
活动策划:李欢愉、赖微为
指导老师:彭子芹、马铭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