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三下乡|拜访革命老兵王昌元

发布时间:2024-07-19 18: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嘉驰 经典 武贤哲   阅读 8.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嘉驰 经典 武贤哲) 长安大学赴重庆“重温援朝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前往綦齿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拜访革命老兵王昌元,聆听老兵故事,旨在传播老兵故事,让大家始终不忘革命老兵,珍惜当下,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聆听老兵故事,激发责任担当

如今的和平岁月来之不易,那是千千万万个像王老一样的革命老兵在抗战一线,将个人生命置身事外,“舍小我,保大我”而来的。实践队员一路沿着小路走来,来到綦齿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见到王老本人后,实践队员们积极相迎,并且对王老能够接受我们的访问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实践队员们与王老一同走进社区,在大厅中齐聚一桌倾听王老讲述他的故事,同时这也是那一辈革命老兵不约而同的故事。王老从自己的参军动机讲起,他以时间线为脉络将自己的部队经历讲述出来,在实践队员脑海中顿时浮现起一幕幕岁月的残影,内心中波澜起伏。王老的神情与目光也在时不时变化,这是属于他的故事,是他和战友们的故事,内心有所触动在所难免。王老还提到自己抗战结束后去军校学习深造,毕业之后主动申请到西藏为国守边疆。为国戍边22年,与战友们驻守在高原,缺氧缺水,常年与冰天雪地作伴。1981年,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綦江齿轮厂工作。转业之后,在工厂负责工会工作,他始终不忘军人作风,积极解决工人的困难,让他们暖心、安心。1993年退休后,他被所在的綦齿社区居民推举为居民小组长。直到现在,王老还一直坚持红色故事宣讲,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3月綦齿社区专门成立了以王昌元名字命名的“王昌元志愿服务队”。在王老的带动下,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都加入了志愿队伍。这个志愿队一成立,他的战友们也自发加入进来,在志愿服务队中就有160余人是退役军人。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已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800多人。听到这里,实践队员表示自己也愿意为志愿队做出贡献,并且与社区负责人员建立了联系,希望后面能够多次交流学习。实践队员还同王老分享交流了自己内心的疑惑,王老都一一耐心解答。并且王老希望我们时刻不要忘记革命烈士,做有责任、有担当、有文化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为实践队员同王老一同走进社区展馆

参观站内展品,强化思想感悟

在深入交流之后,实践队员们同王老一起参观服务站展厅。展品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在王老的讲解下,这些东西都仿佛失去了束缚,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己说话。王老指着自己与战友的一张合照,回忆道:“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连队编制132人,全连撤下来的时候只剩50来个人,大部分同志都牺牲了。”王老又补充道:“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我的副班长12 点钟,被敌人的高射机枪打中。到最后清理战场的时候,我副班长的尸体都没找到,都被敌人炮弹打没了,现在想着他们,这心里非常难过。”走着走着,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王老的荣誉展示台,王老一一介绍自己获得的这些荣誉,但他强调道:“自己做的不够好,这些荣誉都是党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实践队员们对王老的荣誉表示衷心的敬佩,并且表示自己会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心中无愧。

图为王老为大家讲解合照背后的故事

告别王老战士,坚定理想信念

听完王老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同王老一同参观完服务站展厅之后,实践队员们一同送王老回到自己的现居地。王老的住居可以用简朴来形容,他是真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实践队员们看到王老的住居后,内心五味杂陈,询问王老是否需要帮忙修整一下房子,或者有其他的需求,王老依旧是面带笑容地拱着手对我们表示感谢,看到王老的态度后,实践队员们主动与王老互留联系方式,表示如果有任何的需求尽管说。没有在这里待多久,实践队员们纷纷带着心酸与敬佩,与王老告别。在王老家门口,实践队员们与王老握手深情相视,转身离开后,时不时的回头还能看到远处那位老人深情地目送大家离开,嘴里还不忘叮嘱注意安全。就是这样一段简单的邂逅,实践队员们感受颇深。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务必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务必敢做敢为、挺膺担当,同时要坚持理想信念,思想问题放到首位,不让革命前辈寒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服务站门口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贤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