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绿洲——南航绿脉筑梦实践团在甘肃民勤沙漠呵护着1000棵梭梭树

发布时间:2024-07-19 00: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罗建文 司敏洁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罗建文) 这里是民勤,正在拒绝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的殷殷嘱托。从大地图上看,民勤就像一把绿色的楔子牢牢嵌在风沙侵袭前沿,阻挡着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拢,在大西北筑就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7月1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绿脉筑梦实践团师生一行深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兴隆村腾格里沙漠参与到民勤防沙治沙公益,与“95后”治沙人仲麟共同守住沙漠里的绿洲防线。

图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脉筑梦团队维护树苗合影

“现在是7月,不是种树的季节。种树一般在春秋两季,降水量相对较高,适合树苗在沙漠里扎根生长,当下主要进行梭梭树苗的维护工作。”仲麟向实践团同学们解释道。在了解要做的事情后,同学们在仲麟指导下,纷纷拿起铁锹,积极参与树苗维护。同学们在梭梭树苗周围10cm挖坑,从靠近树苗一侧向外挖沙从而形成沙坑。这是为了保护梭梭树的根部尽量不受伤害,而沙坑的主要作用是在后续浇水过程中蓄水,防止水沿着沙面流失浪费。

图为仲麟在指导绿脉筑梦团队成员维护梭梭树苗

图为团队成员朱昶安在维护梭梭树苗

图为团队成员文淼静在维护梭梭树苗

从沙尘弥漫的远处,运水车载着清晨从村子里运来的水缓缓驶来。浇水采用水枪法,利用水压冲压出凹口再将70cm的硬水管插进沙子里,将水送到梭梭树的根部。再用同样的方法在以梭梭树为中心的对角线位置打个孔,最后将水管口对准梭梭树浇灌,水流沿着预先挖好的沙坑全部流进两个洞口。“看到每棵梭梭树都需要浇这么多水,愈发感觉沙漠里一颗树苗成功长大的不容易。”实践团团长文淼静感叹到,“梭梭树苗维护都是以棵为单位进行,过程虽然简单,却充分体现出民勤治沙人的呕心沥血!”

图为团队成员罗建文在为梭梭树苗浇水

绿脉筑梦实践团在沙漠基地待了4天,完成了上千棵梭梭树的维护。在日常树苗维护的基础上,实践团成员们还在沙漠中开展杯苗实验。杯苗实验主要基于当地的天气、沙土性质和种子种类等因素考察发芽率,从而筛选出适合当地沙漠种植的树苗种子。最终出芽成功的杯苗待成长到一定阶段会移植到沙漠。

图为仲麟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杯苗实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进行杯苗实验

走在沙漠中,实践团观察到很多树苗生长在小沙丘上,但这并不是特意将树苗种在沙丘之上。仲麟向实践团解释:“这些树苗叫骆驼刺,它们是沙漠的原住民,这些沙丘是由于风沙遇到骆驼刺后而被阻挡沉降从而形成沙丘。”实践团成员们恍然大悟,直观感受到植被对于阻止荒漠化的重要性。

图为仲麟在为实践团成员科普沙漠知识

“沙漠变绿洲一定是非常困难的,靠的不仅是一棵棵幼小的梭梭树,更是无数投身于治沙一线英雄们身上涌现出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治沙精神。在短短4天内,大家只能维护1000多棵梭梭树苗,但希望感受到的治沙精神成为大家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实践团指导老师罗建文跟实践团成员们分享。

图为仲麟和绿脉筑梦实践团成员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切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践行而来到沙漠,将思政课堂生动地融入到沙漠治理实际中,在铲、浇、填的亲身实践中将社会实践走深、做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建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