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映十里荷廊 洞窥大圣之眼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资源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18 23: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吴博文   阅读 6.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吴博文)7月16日下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只‘征’朝夕”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顺市牛蹄关村进行十里荷廊、千米小洞、大圣之眼地质资源考察活动,深入学习当地的地质文化背景。此次活动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陈世万副教授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蒋玺教授共同为队员们进行讲解。

牛蹄关村地处我国“两江”(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发育了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首先,蒋玺和陈世万带领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十里荷廊,由蒋玺对十里荷廊的地形地貌进行讲解,该地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其水系可能受到这两个主要水系的影响。因贵州安顺地区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对十里荷廊的水文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达的地下水网络,如溶洞与地下河流,成为该地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保护、生态平衡等的维护至关重要。

图为蒋玺老师向队员介绍十里荷廊的水系特征。通讯员 杨璇 摄

 

随后,蒋玺和陈世万带领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千米小洞。由蒋玺对千米小洞的地形地貌进行讲解,位于珠江水系腹地的一处小范围喀斯特封闭洼地内,千米小洞高程为1303米,成为自然地理中的一抹独特风景。尽管该洞水流量不大,却以地下河的形式蜿蜒流淌,展现出喀斯特地貌独特的水文魅力。在这一高程变化不大的区域内,水流自北向南悠然前行,最终汇入广东、广西地带的广阔水系。

图为老师向队员讲解。通讯员 杨璇 摄

接着,蒋玺和陈世万带领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大圣之眼”,由蒋玺为队员们进行讲授其形成此景观的原因。从空中看天门洞周围,发现这里是座椭圆形大型天坑,是地下溶洞坍塌后所形成。附近几公里,有几处较大天坑,在天坑溶洞群的下游有水流,是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部分溶洞因为地质构造的变化或溶洞顶部的坍塌而形成天门洞。“大圣之眼”景观的形成,是天门洞与溶洞、地下河相结合的产物。

图为“大圣之眼”顶部俯瞰图。通讯员 杨瑞雪 摄

在老师的讲解下,实践队队员们对地质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地质素养,最后以合影留念结束本次考察学习。

图为实践队与蒋玺老师合影。通讯员 杨璇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博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