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何处觅,经纬织隽细:西南大学学子“三下乡”赴酉阳桃花源景区探索西兰卡普文化

发布时间:2024-07-18 0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朱爱佳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16日讯(通讯员 倪琳)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在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中,西兰卡普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2024年7月16日上午10点,西南大学“重庆酉阳薪火小分队”在酉阳桃花源景区内深入探访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左翠平老师的世界,一同领略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韵味。

一、西兰卡普:土家族的活态史诗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语言中意为“土花铺盖”,它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土家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桃花源景区里的“酉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中,在左翠平老师的巧手下,这些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织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讲述着土家族的历史故事,传递着民族的情感与信仰。

酉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朱爱佳摄

二、文化解码:技艺后的历史记忆

小队成员们在观摩左翠平老师制作西兰卡普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西兰卡普文化的了解。西兰卡普的织造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在同一根经线上,通过不断变换纬线的颜色来形成图案。左翠平老师表示,一幅精美的西兰卡普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织造过程中,她需要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织机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条经纬线的交织都准确无误。西兰卡普色彩绚烂、图案精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其色彩如同土家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图案设计大多取材于动物、花卉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蝴蝶象征着爱情与自由,蜘蛛象征着知足常乐;西兰卡普不仅仅是一件织物,它还承载着土家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与记忆。在土家族的习俗中,西兰卡普是女子出嫁时的必备嫁妆,是赠与重要之人的礼物。在左翠平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西兰卡普的“编织”步骤,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西兰卡普的独特魅力。

图为左翠平老师教授队员西兰卡普的“编织”步骤。朱爱佳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爱佳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4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