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院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经典,看见时光匠心

发布时间:2024-07-17 20: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林怡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林怡)为传承历史文脉,充分挖掘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资源,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3日,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乐道拾遗”实践队通过走访和体验莆田非遗木雕和油纸灯笼开展非遗实践活动。

据了解,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

图为木雕《千里江山图》

“乐道拾遗”实践队首先来到春晖木雕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木雕《千里江山图》,给实践队带来了从观感到心灵全方位的震撼。这幅长12米、高1米、深0.75米的巨型木雕以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立体展现了王希孟笔下千里江山的雄伟辽阔。

为深入了解非遗木雕带来的震撼,实践队来到了莆田市美术馆,观看大型木雕的制作现场——《百里兰溪图》和《京杭大运河》。通过近距离观看师傅的雕刻艺术,成员们纷纷感叹莆田非遗木雕技法的精湛和成品的精美。

在参观完木雕后,实践队一行来到了涵江区后街李巷,拜访油纸灯笼非遗传承人余德荣先生。油纸灯笼,在莆仙方言中,“灯”谐音“丁”。千年来,莆田人家在过节、乔迁、婚庆、祝寿时,都要相对应地买来“天地灯”“双喜灯”或“寿灯”等挂上,寓意“财丁兴旺”“德泽绵长”

通过采访余德荣师傅得知,目前油纸灯笼非遗传承的最大困难是记忆失传的风险。他表示,“这一行是不赚钱的,因为热爱,从小到大都这样。这一条街以前都是灯笼的,现在只剩他一家了。”之后,实践队又来到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参观崇功祠,莆田非遗艺术中心,古法炮制油纸灯笼馆,参观各种各样的油纸灯笼,了解灯笼的各种样式和在不同场合特殊的讲究。

图为师傅在接受采访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莆仙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到了一代代非遗人坚持的精神。土木工程学院“乐道拾遗”实践队将努力争做时代非遗的传播者,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莆仙非遗传承下去。

图为”乐道拾遗“实践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