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味之首,盐不仅是为菜肴增添滋味的调味品,更是为人体提供必要营养素的重要物质。可是盐能随便吃吗?高钠的罪魁祸首真的是盐吗?今天我们用数据说话,看看国人最爱的调味品——“盐”的故事。
世卫组织于2003年将“减少摄钠量”列为预防慢性病的最佳措施之一。其建议成年人每日摄盐量应不超过5克,对于患有特殊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摄盐量应进一步控制。但其在2023年却宣布——“2025年将钠摄入量减少30%的全球目标”将无法按计划实现。
而英国伦敦大学2019年发布的一篇报道呈现了各国摄盐量研究数据,结果表明,人均日摄盐量最多的五个国家中,中国居榜首。
——————— 01. 食以“盐”为先 ———————
根据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国人有在努力控盐 ——1992年国人日均摄盐量空前达到13.9g的数字,超出合理日均摄盐量5g近两倍;1992-2015年国人日均摄盐量不断下降,2015年数据为9.3g,降至1992年数据的66.9%。
但即便如此,国人日均摄盐量也远高于5g红线之上。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洪梅 供图)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有论文统计中国20个地域人均摄盐量。(这里我们省略排名一致的7个地域,选取最有代表性且数据各异的13个地域)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洪梅 供图)
“从小不怕辣”——以重口为人们熟知的四川,在这项研究中数据竟排到了最后一名。但需打破刻板印象的是,“重口”≠“重盐”,以四川为例,当地川菜菜品虽与清淡不沾边,但其膳食含盐量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突出,“重口”印象主要归因于“重辣”“重油”,因而四川的辣椒也有“代盐”的外号。
相反,河南以12.0g的日均摄盐量在本次调查中拔得头筹。北京、河北、吉林以高于10g日均摄盐量的数据排名紧随河南之后。由此看来,“南甜北咸”的说法多少也有一定道理。
—————— 02. 高钠 = 高盐 +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发布的报告中显示,中国居民摄钠量居全球首位,是不是你的锅!”
盐:“含钠量高,不全是我的责任哇!”
《营养学杂志》中一项研究对我国192家餐厅的8131道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餐厅菜品平均钠含量高达3331.2mg,其中3/4的菜品钠含量超过我国成年人日足够摄钠量1500mg。
我国南北方食物含钠量数据调查显示,南方菜肴含钠量高于北方,这与之前数据支撑下“南甜北咸”的结论不符。由此看来,“高钠”的锅不能让盐自己背。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洪梅 供图)
这项研究中还指出,94.2%的餐厅菜品中都加有除盐之外的调味品,高于66.6%的餐厅菜品中含3~4种咸味调料,这些咸味调料中也有高含量的钠。
因而掌勺者在做饭时即使并未放很多盐,但习惯性放了过量初盐之外的其他咸味调料品,这道菜的含钠量也许会超乎想象得高。“干干净净”的减脂餐,也许就因部分人为了口感好加入各种增味剂变成“增肥餐”。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洪梅 供图)
“健康养生”群体应注意在加调味品时控制用量,选择将家中的盐换成低钠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盐替代品与普通盐相比能降低中风的风险,减少心脑血管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 03.高盐高钠 定时炸弹 ——————
钠元素作为人体中必不可少的无机元素,在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水的稳定性、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万物皆有利弊,人体摄入过量钠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
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DB)结果显示,高盐饮食已成为全球与不良饮食相关死亡中的最大影响因素。
2013中国居民高盐饮食研究显示,当时国民因高盐饮食致死的人数约143万,占死亡人数的15.6%;而其对男性死亡率的影响更大,占全部男性死亡的17.4%。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张洪梅 供图)
比起控糖,国民控盐的意愿较低。北京大学马冠生教授指出,有58.1%的消费者在点饮品时主动要求少(无)糖,但只有31.4%的消费者在点餐时主动要求少盐。
将“控盐”刻进DNA——别让“百味之首”变成“罪魁祸首”!
(中北大学 张洪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