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莆田3月18日讯(通讯员 李尤 翁晓楠) “天下盐皆烹煎,独莆盐用晒法。”为了解莆田制盐工艺的独特文化,感受传统制盐技艺之美,1月26日上午,由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组织的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一行深入位于秀屿区东峤镇峤江社区的莆盐文化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法晒盐技艺,在实践中开启古今对话,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和劳动者的智慧。
莆田是历史上著名的“盐仓”,如今依旧是福建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晒盐技艺作为莆田首创制盐技艺,已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传统摊晒工艺均由人力打造而成,每道工序都凝聚着一代代盐民们的艰辛付出和智慧,更蕴含一代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探秘莆盐文化,品味文化底蕴
莆田学院非遗传承—“莆盐”小分队的实践团成员们到达莆盐文化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盐产品检测区、盐文化等展区,共同探秘莆盐文化、了解古法制盐技艺,深刻感受盐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和真谛。
其中,讲解员为队员们详细地介绍莆田传统晒盐技术“七步走水”,通过对“七步走水”、“八字操作法”等古法晒盐技艺的学习和观察,实践队的成员理解了享有盛名的莆田海盐是如何一步步除去杂质,经过层层的沉淀净化、蒸发浓缩,成就如今洁白无暇的海盐。
图为讲解员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古法制盐技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傅鹏杰 摄
领略制盐历史,感受古法技艺
“宋朝时,莆田盐场就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盐场,我们盐场有悠久的历史,莆田盐场在行业内,我们的盐是非常优质的,在国内同行里面是最优质的盐。”讲解员说道。
跟随讲解员的思路,队员们徜徉在莆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家详细了解制盐的历史演变、原盐生产过程、盐业如何振兴等。实践队的队员们仿佛去到制盐现场,看见那一道道身影在重复着制盐的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扒收、归坨、赶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莆田盐场的盐工们总是弓着身、拿着耙,认真地劳作。
“我来我来,我也想要来体验一下。”在学习和了解制盐的整个流程后,队员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要近距离体验制盐技术的精湛之处。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也化身为“一代盐工”,为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晒盐技艺代“盐”。
图为“木兰寻脉”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制盐现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傅鹏杰 摄
学习盐工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书痴者文毕工,艺痴者技必良。”莆田盐场副场长—吴文新,他自1987年起开始与莆盐打交道,先后担任过盐场中的许多职位,现如今他已有37年莆田海盐晒制经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靠的是老一辈盐工们的毅力和对这一方古老盐地的热爱。“那个时候考上盐文化的人不多,我们既然来到盐场,就蹲下来跟人家好好学。”吴文新说道。
图为吴文新向“木兰寻脉”实践团成员讲述制盐故事。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傅鹏杰 摄
在莆盐文化园的红色教育展示区,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红色藏品和富有时代特色的物品。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盐田党课”。“新时代赋予我们使命,我们要时刻保持党员、团员的初心使命,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做老一辈盐工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实践团成员林汇说道。
这一堂“盐田党课”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了更多生动性和趣味性,老一代盐工聪慧、勤劳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永续的,将激励着实践队队员们在新时代下转好弯、迈过坎。
图为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与吴文新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傅鹏杰 摄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到莆盐非遗技艺,为助力莆盐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此次实践,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深入莆盐文化园,纷纷化身为代“盐”人,通过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学习古法制盐技艺,学习非遗技艺、制作非遗视频、表情包等形式,以非遗文化为桥,讲好非遗故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