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心得 | 王恒强:《我们从悬泉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3-09-06 22:38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杨彬   阅读 97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考察心得 | 王恒强:《我们从悬泉再出发》

  

作者介绍

王恒强,中共预备党员,“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纪要组成员,在团队中负责部分会议纪要的整理以及相关遗址的文献准备工作。

现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先后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综合二等奖学金、校级综合三等奖学金。被评为2022年度校级优秀志愿者、2023年度院级优秀志愿者,先后参与《吐谷浑与吐蕃及唐的文化比较研究》、《永登长城调查与研究》等多项社会实践、“挑战杯”科研课题并获奖。在《云亭报》发表多篇文章。

 

 

 

我们从悬泉再出发

王恒强

 

7月23日,天气晴,早上9:30,我们历经漫长的车程,终于抵达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与瓜州县行政区域交界处,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

在悬泉置博物馆,馆长石明秀老师带给我们讲解了墙上的出土简牍图片和悬泉置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据他介绍,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多件,其中内涵丰富的简牍即达1.5万余枚,这批简牍或可补史籍之阙载,或可正史载之讹误,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至为重要。生动体现了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相当于邮政局的遗址。

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悬泉,悬泉置紧靠山口,顺山沟溯上尽山间,有泉水出,可供食用。而又因水从高台流下,悬空入潭,号曰悬泉。

我们向山间悬泉进发,11:02分抵达悬泉。山里有三块牌子,分别为悬泉一号泉、二号泉和泉眼。历经千年仍然水流不息、水质清冽、口感甘甜,同行的博物馆老师介绍古代悬泉置工作人员就是从这里取水,用以日常生活和向来往客商提供水源。在这里,深刻理解了丝绸之路上的保障重要意义,在这“千里无人烟”的茫茫大戈壁,水是最重要的财产!对水源的占据、管理和有效维护是中央政府对丝绸之路经贸、交通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措施。

石老师指着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公路说,你们可能不相信,就在前几年这里发过洪水,所以说丝绸之路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沿着现代的公路平平坦坦地走,在古代那里就是沼泽、沙漠戈壁等等无法通行的地方。我觉得石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我们现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上可以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所以我们就不能以现代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来思考古人。

张德芳老师提出了“驿站小人物与历史大事件”为核心议题的心得分享,体现了简牍学对古中亚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当时的亚欧大陆格局是:汉王朝掌控了西域,但是北方有匈奴,往西有乌孙、康居、大月氏、大夏。南部有南亚次大陆古印度诸国。汉王朝的进取开拓战略主要朝向上述地区。就是在上述态势和中外格局之下,悬泉置啬夫弘担任了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驿站的负责人,工作职责把一个道路驿站和一个并不显赫的小人物同整个世界联系了起来。根据出土简牍的详细记载,啬夫弘与长罗侯常惠、西域都护郑吉、解忧公主、冯夫人这些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重要史人物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见当时的一个小小驿站的基层官吏同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联系的紧密性。张老师的发言体现了跨越两千年的“家国情怀”,习主席勉励青年“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一个人无论在哪都有发光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将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结合,只有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国家的命运前途,国家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奋进不止;个人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创造无限可能。盛世修文、赓续文脉,是读书人的幸事!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纵观悬泉汉简穿越两千年的生命历程,既有不变的坚守,也在融入时代“活水”中不断丰富完善,最大的精神特质是与时代同进步、和国家共命运、为文化续薪火!是我国由丝路强国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倡国发展的时代见证。

在中亚古史学研究中,关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重要历史典籍都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当今学者要想研究这些地方的古代情况,我国出土的简牍尤其是悬泉置出土简牍就成为了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从张老师的分享中,我体悟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古代渊源。“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展现了鲜明的中国智慧,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思想旗帜。两千多年前的悬泉置遗址,在当时为保障丝路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世界史和外交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不由得想起了石老师所说悬泉置是两千多年前大国外交最前沿,诚哉斯言。

天马来兮从西极,汉家威名扬四海。随着历史变迁,悬泉置从一个驿路官方接待机构演变成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连通了几千年前的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国,在百里无人区延续着生命的希望。今天,它依旧屹立在丝路节点上,默默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在悬泉置考察所见中体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远意义

 

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国道313公路南1.5公里的戈壁坡地,东距瓜州县60公里,西距敦煌市64公里。地处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山北沙砾洪冲积扇上,海拔1124米。东有汉代敦煌郡冥安县故址锁阳城,西有汉代敦煌城,北隔西沙窝盐碱滩与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遥遥相望,南通悬泉谷悬泉水,泉水从崖壁悬空渗出,四季长流。该地风大、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环境恶劣、自然条件极差,是敦煌与瓜州之间的百里无人区。悬泉水是百里无人区内的生命之源,悬泉置设立于此,完全取决于该水的存在,由此开辟了驿道的新途径。遗址以北直线距离约40公里处为汉代长城,与边防线遥相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交通运输线。如果说长城沿线有自己的军邮系统的话,悬泉置则是中西交通线上民政系统的邮驿节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首先,悬泉的存在是悬泉置在此设立的重要原因,悬泉是东西120公里戈壁大道上唯一较大的水源地。古代无论是使者还是邮差,经过此地则已经离开锁阳城或者敦煌120里左右,途中是没有人烟和水源的茫茫戈壁,过往人群还要受季节性自然因素如骄阳、寒风甚至是沙尘暴的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补充,这些影响足以致命。出于此处的悬泉成为来往官商队伍校正方向、获取给养、暂行歇脚以及了解信息的重要中转处。可以说悬泉是驿站工作人员和客商赖以生存和驻守在此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华戎交会的敦煌还是商贸辐辏的锁阳城,它们的繁荣和正常运作均与悬泉置所保障的这一段重要驿路有紧密关系。悬泉一孔,保障了丝路重要节点两千年,是自然哺育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敦煌录》(斯5448号)载曰:“贰师泉,去沙州城东三程,汉时李广利行军渴乏,祝山神以剑劄山,因之水下,流向西数十里黄草泊。……其贰师庙在路旁,久废。但有积石驼马,行人祈福之所,次东入瓜州界。”唐时,民众为了感激悬泉在哺育生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重要作用,设立贰师庙在悬泉谷进行祭祀和祈福。反映了当地民间浓厚的尚水信仰,是广大民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集体思维意识的反映。敦煌干旱少雨,使得他们对水心存虔诚和珍惜之心。由此看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是古人与今人的共同愿景和目标。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节水、用水生态观是河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和指南。“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一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最先读到这句话是几年前,但真正领悟这句话却是悬泉置考察途中。在离开敦煌去往悬泉置的路上时,敦煌的城乡结合部是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硕大的叶子连接成盖在大地表面的绿荫,杏树、桃树和葡萄架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火洲风库之中的县城。而在到达悬泉置往东的锁阳城镇时,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菜田和金色麦浪。在集中连片的地方,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奔忙,一片繁荣的农业景象。在干旱缺水的敦煌、瓜州地区,奏响如此“丰”景如画、万亩麦浪正飘香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但更得益于当地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把握,在看到敦煌、瓜州地区这来之不易、与灰黄大漠形成鲜明对比的肥沃农田时,我突然明白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重要性的殷殷嘱托在耳边回响。“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我们站在悬泉置这大漠中的一叶扁舟中,体悟两千年前的汉代治国理政智慧,零距离接触古人的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深刻领会到了古代先民在这片大地上艰苦付出、默默扎根的高尚情怀,不由想起敦煌学院墙壁上的标语“像大漠,胸怀宽广;像戈壁,无惧风雪;像红柳,团结向上;像胡杨,扎根坚守。”我们驻足悬泉置,看到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守护悬泉置的石明秀老师、把青春年华奉献悬泉遗址的西北师大九七届文博工作者等等,他们不就是“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种舍小家为华夏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诚哉斯言。从悬泉置得到的体悟是闷头钻研史料、坐而论道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从悬泉再出发,读史籍、悟原理,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保持守初心的定力、提升担使命的能力,让青春充满真理的力量,让真理在青春的奋斗中迸发出更为强劲的伟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