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第七天考察纪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嘉峪关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团队成员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27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团队赴嘉峪关市展开社会实践调研。
首先参观的是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该馆由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意义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以“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为基本陈列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分布在五大展厅内,以嘉峪关为依托,以文物为展品,以中国长城中的河西长城为展示重点,集中展示了中华长城“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历史文化。内容集中国史学界、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于一体,将战国至明代的长城构筑史,以多种形式浓缩在展厅空间内,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登上了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骄阳下,雄踞戈壁的嘉峪关关城一袭灰色,万里黄沙间,长城似游龙浮动,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
随后,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长张晓东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开始考察几个代表性强的嘉峪关长城烽燧遗址。从长城博物馆出发,历时半小时左右到达第一个遗址点,该遗址以数字编号命名,该段长城沿嘉峪关机场一侧一直延绵,保存相对完整。现留有墩台10座,墩台下有烽燧,烽燧有实心的、有空心的,从外观看有圆墩、方墩等形式。此处到野麻湾一二十公里。据张馆长介绍,按考古遗存分析,当时该地应该定了5个戍卒,加上他们的夫人一共是5家。长城烽燧每个地方戍守的数量不一样。明朝军户、匠户是严格规定、严格管理的。该遗址下面有房子,当时发掘的4号墩边上还有房屋,做饭的遗迹。张馆长还介绍到烽火台根据来犯敌人人数点多少烟、放多少炮都是有规定的。
张晓东馆长介绍,明代烽燧主要是方的,其原因是方形烽燧受风的阻力大,而圆形烽燧受到的阻力小。至于为什么中间是夯土,外边是石块,主要是只用夯土修筑的烽燧受常年大风的影响容易被风蚀,在夯土外加筑石头,里边每一层修筑时一层木头一层土,木头是碗口粗的红柳木横着、竖着插进去,这样可以使烽燧更坚固,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关于墩台外观样式是圆形、方形还是八角形均没有定式,在具体修筑时还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随后,张馆长带着团队成员前往野麻湾村的野麻湾堡遗址进行考察。该处遗址位于嘉峪关市新城乡野麻湾村东南1.5公里,离嘉峪关市区约20公里,距嘉峪关关城五十里左右。
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此堡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兵备李应魁、参将祁忠仪呈请巡抚祁光宗获许建筑,记明“土城周围一百四十丈”。《清一统志肃州》:野麻湾堡“在州西北七十里。西南至嘉峪关五十里,北近边墙。城周一百四十丈。今有把总”。该堡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18米,东西宽117米。堡墙黄土夯筑,高12米,基宽7.7米,顶宽2~3.8米。墙顶有女墙,高2.2米,厚1米。夯土层厚14到18厘米不等。西墙中部有腰墩,高17米,底边长23.4米,宽10.2米。东墙开门。门外有瓮城,周长84米,基宽4.1米,高2.7米。该堡西、北两面墙体保存完整,东、南两面残缺严重,北墙内西侧有一斜坡马道遗迹,高7.4米、长17米、上宽2.2米。对面南墙内侧有同样高低的木梯马道,木桩眼还整齐地排列在墙上。堡内现为保护区。
从坍塌的墙壁残留处来看,该堡建筑材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黄土,黄土通过筛选、暴晒,然后掺入米汤等材料,墙面光滑而坚固。在拉铁丝网保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墙体紧挨着农田,农民灌溉农田和取土作为建材,所以野麻湾堡破坏得比较严重,在边角能够清晰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
最后,团队成员抵达在嘉峪关市范围内探访的最后一个长城遗址点——十五里墩烽火台遗址进行考察。在这里张馆长向团队成员介绍到嘉峪关至肃州卫(今酒泉)共十二座墩台,除关城与大沙河墩之间有个二里半墩外,大致是每五里一墩。二里半墩、大沙河墩、上腰墩(十里墩)等今已全毁,仅个别留有地表遗迹,唯有十五里墩尚存且保存较完整,残墩底宽8米,顶高12米,墩坞残高1-3米。
张晓东馆长向队员们介绍了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者为保护长城遗址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并呼吁同学们关注长城遗址保护。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充分感悟了长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财富,同时对于当前长城保护中所存在诸多困难和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在新时期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了独特的思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