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第六天考察纪实
为增强文化自信,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助力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7月26日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师生一行16人赴沙枣墩烽燧遗址、通裕渠遗址、沙州城遗址和甜水井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团队成员前往沙枣墩烽燧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沙枣墩烽燧遗址修筑于清代,烽燧用土坯砌筑,外抹草泥,平面呈八角形,基础南北长13.6米,东西宽12.5米,通高8米,顶部女墙用土坯砌筑,女墙断续残存,残高0.1-0.5米,宽0.3米。据道光《敦煌县志》记载,“沙枣墩为沙州营属西路汛卡之一”。沙枣墩烽燧对研究敦煌清代烽燧建筑形制、军事及汛卡布局等有一定研究价值。保护范围:以墩台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一百米,1989年敦煌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团队赴通裕渠进行调研。通裕渠建于雍正初年,自沙枣墩分水渠口起,计长七十里。应浇民田一十二坊,镇番坊、上西宁坊、西河州坊、碾伯坊、武威坊、旧古浪坊、中河州坊、西山丹坊、东山丹坊、新西宁坊,上古浪坊、新河州坊。通裕渠是敦煌清代移民开发的主要渠系,对当时解决党河水患,造福一方百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留存的通裕段城遗址位于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西。墙体用黄土夯筑,现城堡坞墙全部坍塌,只残存两侧房屋,部分墙体痕迹,城堡遗址东西长23米,南北宽24.5米,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为563.5平方米,房屋残存北墙、西墙,北墙残长6.6米,基宽0.4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5.9米,墙宽0.40米,残高0.08米,西墙残长5.9米,墙宽0.40米,残高0.08米,东墙、南墙垮塌不存,墙基痕迹不清。该遗址对研究敦煌清代城堡建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之后,团队全体成员赴沙州城遗址进行考察。沙州城创建于西汉时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沙州城土境》载:“沙州城,将军赵破奴奉命领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东汉时的沙州是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前哨。延光元年(122年),张珰冒死上书,苦谏不能放弃西域,不能封闭玉门关、阳关。汉置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敦煌郡城成为汉经营西域的军政中心。魏晋时期的沙州城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中平元年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河右扰乱、隔绝不通”,只有敦煌较为安定。敦煌太守吾彦、仓慈期间,身耕力行。劝民生产。保护胡商、民族和睦,中西贸易繁荣,使敦煌地区呈现“家给人足,晏然富庶”的繁荣局面。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暠病卒,时年六十七,他的二儿子李歆继任,李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对内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使得民怨沸腾、百姓憔悴,死于沮渠蒙逊之手,酒泉失守后,其弟李恂逃到敦煌,凭城拒守,于是沮渠蒙逊率众攻敦煌,乃筑长堤,以水灌城,数十日不下,恂武卫宋承、广武张弘等,举城出降,杀恂而屠其城,敦煌一时成为城破人亡、满目疮痍的地方。清代时期另筑卫城,清康熙时,开始经营西域,才使嘉峪关外的疆域逐渐恢复。雍正元年 (1723年),“复立沙州所”,三年,“旋升所为卫”,同年,因沙州卫城受党河水侵蚀,东墙坍坏,“于故城东另筑卫城,周围三分三里,开东西南三门”。雍正三年(1725年) 在今党河东岸筑卫城,即现在敦煌市沙州镇所在地。乾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隶安西直隶州。
最后,团队赴甜水井遗址进行考察。甜水井遗址位于敦煌市与瓜州县之间、敦煌城东北约60公里处。遗址在疏勒河以南甜水井以北的戈壁滩上,居东者编为甜水井I号遗址;居西者编为甜水井II号遗址。I号遗址在甜水井北约8公里处,II号遗址在甜水井西北约7公里处。II号遗址在I号遗址西南,两者约距3公里。
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与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了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的魅力,充分体会到了写在汉简上的丝路盛况。团队成员在前往沙枣墩遗址的路上,偶遇了玄奘塑像。茫茫戈壁,踽踽独行。昔日玄奘为求真经一路向西,今日我们不畏酷暑问学田野。求知的浪漫,千年来未曾改变!专家学者们用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从不同层面向团队成员们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的故事、讲授了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的故事,讲解中融入实践、实践中彰显教育。充分引导西北师范大学“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田野调查团”全体同学继承一批又一批西北师大人在简牍学研究中潜心笃志、深耕其中的精神,把论文书写在中国大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