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学子三下乡——称“新”如“遗”青春行,探寻非遗创新路

发布时间:2023-08-22 16:12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吕晓涵   阅读 79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先祖们留下来无数文化艺术瑰宝成就了我国如今的一场场文化盛宴。

有的“非遗”凭借现代科技成功“变身”,亮相在世界舞台,也有“非遗”扎根在中国乡土,靠着一代代人的传承,焕发生机,走入千家万户。为了找寻藏在乡间田野中的“非遗”,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称“新”如“遗”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于2023年8月20日前往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走访调查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深入了解聂家庄泥塑的历史、制作工艺流程,思考如何在当下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为其找寻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是流传在山东高密的一首广为人知的民谣,民谣中的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聂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由十几道工序组成,其成品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情生动写意,整个泥塑能动会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2008年6月7日,聂家庄泥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团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希蔚合影留念)

不同于普通泥塑,聂家庄泥塑使用的色彩少而精,除桃红色和绿色两种主色之外,使用黄色来提色也是惯用手法,其他常用的色彩主要有黑、蓝、紫、粉等,此外,金色和银色也常用于装饰。同时,聂家庄泥塑的用色并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色彩,除了皮肤用色使用粉色外,大多使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从而使作品产生单纯质朴、吉祥欢快的效果。


(聂家庄泥塑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泥塑描绘特点)


(实践团成员在泥塑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给泥塑上色)

此外,可以发声是聂家庄泥塑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聂家庄泥塑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以儿童玩具为重点,孩童天性活泼,对不能动不发声的玩意儿兴趣不大,为了引起孩童们的兴趣,泥塑艺人们便巧妙地加入各种“动”和“声”的技术手段,使聂家庄泥塑可以发出各种声音,其发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推拉发声、摇晃发声、摇动发声以及吹气发声。


(图为以上四种不同发声方式的泥塑)

但是,经过实践团成员的实地走访与调查,发现当下聂家庄泥塑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经过传承人、村民以及相关领导干部的反映,当今聂家庄捏塑并未形成产业化生产,销售泥塑由各家“散户”自行销售,并且由于非遗传承人大多已步入晚年,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并不多,聂家庄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未来,令人堪忧。


(实践团成员采访相关干部)


(实践团成员采访聂家庄村民)

“非遗”作为中国民族的千年文化瑰宝,其传播范围有局限,很多“非遗”与聂家庄泥塑一样面临着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后继无人等困境,濒临失传。如何让全社会参与传播,增强“非遗”的活态传播成为一个迫切问题。既要保护和传承聂家庄泥塑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市场理念,创新和发展聂家庄泥塑的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营销模式,传承保护与创新传承并举。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称“新”如“遗”社会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亲身体验泥塑制作工艺流程,了解到了聂家庄泥塑悠久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今的困境,并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其找寻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


聂家庄泥塑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玩具,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它以立体的三维形式,将生活娱乐与艺术审美结合在一起,承载了深厚的高密民俗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民间艺人们的情感与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高密原生乡土文化的感染力和文化认同。当下时代,科技迅速发展,制作泥塑的民间艺人们仍旧坚守古法制作工艺,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聂家庄泥塑的文化魅力,更是无数如同泥塑民间艺人们这样的中国人对于“非遗”的坚守与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晓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