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非遗古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为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现状,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承,7月2日,巢湖学院“探寻古艺目连戏,弘扬非遗续辉煌”实践团成员们前往黄山市祁门县开展调研工作。
在我看来,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感受祖国的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也是一次让人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此次参加三下乡活动,我收获满满。既锻炼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人生阅历,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让我开阔了眼界。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除了黄梅戏,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只记得豫剧、京剧、昆曲这些大众类戏剧。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主要了解的戏剧是目连戏,目连戏不是一种大众类戏剧,而是一种小众类的戏剧,名气没有黄梅戏、豫剧大。但是目连戏的起源和历史要比黄梅戏、豫剧更加久远。所以带着好奇心,实地调研目连戏,揭开目连戏的神秘面纱,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独特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来到目连戏故里环砂村和马山村,这两个地方山清水秀,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在这个地方,我们采访了环砂村村长,村长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目连戏的起源和历史。接着,村长还带着我们参观了村子里的一些古建筑,这些建筑历史气息非常浓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叙伦堂”,这是一座很独特的祠堂,因为这是一座双姓祠堂,里面供奉着程、傅两姓祖先,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纯朴和谐的民风。后来,我们又采访了当地居民,他们都十分热情,对我们也是有问必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善良、质朴的乡风。
初心易改,始终难守,文化传承的路上有很多荆棘难关,但庆幸还有很多人在坚持。目连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叶正初先生和马山村的目连戏演员们就在一直坚持传承目连戏。当我看到他们脸上画的妆造,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的倾情演绎,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用心,是他们高高举起了传承的薪火。在表演过程中,窜火、窜剑、走索、蹬桌等独特的表演方式给了我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很新奇,也让我终生难忘。当我看到观众们一次次地举手鼓掌,听到观众们一声声地喝彩,我深刻感受到演员们对目连戏的坚守是有意义的,他们在接力传承一场伟大的文化事业。
几天的实地调研,让我深刻认识到目连戏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喜爱、自发传承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密切融合,展现了目连戏不息的生命力和焕彩般的活力。一方文化土,满载传承心,对黄山祁门县的人们而言,目连戏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是黄山祁门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目连戏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连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都在新生的文化事物方面,而往往忽略了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事物,目连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在采访过程中,就目连戏的发展问题,一些居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改进服装;在学校里宣传目连戏等,这些想法都是很不错的,可实施的概率是很大的。
保存下来的目连戏手绘脸谱。
目连戏演员妆造。
每一项文化事业的传承都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和创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们要以新时代的文化导向为旗帜,自觉学习、了解、宣传优秀文化,紧跟时代,紧跟党,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绚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惠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