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技大学子三下乡实践:潮汕寻声,乐道拾遗

发布时间:2023-08-01 10:53   来源:深圳技术大学   作者:谢玉婵 范紫伊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深圳7月25日电(通讯员谢玉婵 范紫伊 李韵琳)“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深入贯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思想,保护、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下乡”潮州非遗实践队于2023年7月14日—16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开展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下潮剧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凝青春之慧,于乡野间擦亮底色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通过一系列资料搜集、调研及讨论,潮州非遗实践队针对不同形式的地点,即潮剧艺术代表性院团——广东潮剧院,商业性组织——载阳茶馆,以及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面向不同群体对潮剧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调查及研究,探明潮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相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并发挥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优势,通过制作双语纪录片为其多元化传播助力。

“我们团队采用科学的方式制定最完善的实践计划。”实践团队负责人李韵琳表示,“在团队成立后,我们在出发前、实践进行中以及后期整理都充分尊重个人选择、发挥个人所长,使整个团队时刻都洋溢着应有的青春活力。”

据悉,出发前期的准备活动中,团队成员们根据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年龄、所属地、文化程度等多种差异性因素,提前准备了有侧重点的访谈问题及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初步完成后,成员们积极邀请身边同学、家人等提出建议与意见,再对问卷进行进一步地改良及完善,确保调查结果有实际效用。

奏青春之声,于阡陌处寻珍探奇

启程首日,潮州非遗实践队来到广东省汕头市的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在慧如剧场内,潮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全国展演情况、表演道具等得以清晰的展现。

通过对当晚演出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的采访,记者范紫伊和林新婷得知,由于潮剧传承这项事业对传承人的定性、耐性及决心的需求极高,如今加入潮剧演绎行业的年轻人渐少。

当问及潮剧发展变化时,穆桂英饰演者黄涵提到,国家为潮剧文化的传承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持。“如今,潮剧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更加重视,这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提升。我们的社会地位和基本待遇都有明显的提高,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这也为我们对潮剧事业的坚持注入了强心剂。”她高兴地分享到。


演出候场

穿过中式明清石牌坊与南洋风味骑楼互为映衬的牌坊街,潮州非遗实践队抵达载阳茶馆。这是潮州首家集工夫茶、潮州传统曲艺表演的民国主题茶馆。负责人表示,通过与华侨的交流,茶馆受到客栈的启发,形成了如今独具东南亚风情融合丰富潮汕文化元素的载阳茶馆。负责人表示:“看到受众群体逐渐变广,年轻人,品小食赏潮剧,在体验惬意的慢生活之余还能感受潮剧文化的魅力。




采访负责人

在敬老院探访时,一群潮剧爱好者向潮州非遗实践队成员介绍了曲社。其中一名爱好者激动地分享道:“这个地方原是老人组织的,现在改成了浮洋开园中心。我们这个曲社是在热心华侨的赞助下创办起来的,他们听说家乡有不少唱潮剧的爱好者,于是斥资买了一套音响为家乡做贡献。”其他老年人也在一旁附和,表示曲社的创办为当地票友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乐趣。


采访老人

据了解,在此次实践调研的过程中,潮州非遗实践队共收集有效的调查问卷近300份,调查对象覆盖范围广,既有外地游客,也有本地居民、潮剧传承人以及从事搜集、挖掘、整理非遗项目的文化工作者。通过队收集的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分析,潮州非遗实践队在本次的调研中收获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成果。

涌青春之浪,于四海间唱响潮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项重要的使命。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被问及收获时,实践成员林丽雅脱口而出,“此次活动让我在乡野的实地调查中深刻地认识到潮剧非遗的发展现状和传承之重任。要想将蕴含丰富历史内涵的潮剧艺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需要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年轻化的潮剧作品。”此外,另一位队员周乐补充到,潮剧如一方清泉,唯有为其注入活水,寻找、培养更多心怀热爱、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在坚守传统的根基之上大胆创新,才能使其源源不断惠泽人民。

成员马丹琪表示此次三下乡带给了她许多启示:“如果没有此次深入调研,我们就难以真切地体悟到党和国家对非遗潮剧的大力支持,也无法了解到华侨与潮汕人民携手助力潮剧传承的事迹。我热切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欣赏潮剧演出,也期待潮剧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潮汕非遗实践队还通过新媒体运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外语专业优势弘扬中华文化瑰宝,激励更多青年大学生投身于非遗文化传承于传播的行列中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作为时代先锋,中国青年应当学习非遗传承人对待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心、深耕于行,在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留下青春印记。


实践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玉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