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2016年,江苏省邳州市率先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近年来,淮安市汲取宝贵经验,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牵引性工程,通过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百日竞赛”等活动开展努力为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淮安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为全面真实了解苏北乡村发展状况、积极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实施的有效路径以及其价值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名2022级应急管理专业本科生组成“乡见恨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3日-7月9日开展实地调研,在江苏省淮安市马头镇人民政府、淮安市马头镇码头村、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个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名录中的村庄:淮安市马头镇太山村、淮安市淮高镇刘河村、淮安市三树镇旺梨园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访谈交流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等方式,深入挖掘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实现路径以及价值体现,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新生”提供新方案。
【整体了解——走进马头镇人民政府】
2023年7月3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乡见恨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首先走进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人民政府,与镇党委高书记进行交流以了解有关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相关问题。高书记首先指出地区差异将造成发展状况与治理路径的不同,他以苏南地区“城镇化”、广东形成的“城市绵延带”、浙江“未来社区”等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为例,鼓励实践团队通过本次的调研有效借鉴当下成功举措,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苏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基于此,高书记结合马头镇目前农产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欠缺,指出马头镇从2022年起,积极借鉴邳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举措,进行公共空间治理的工作,也就是对“七空间一资源”被侵占情况的回收,在私人占用土地回被收为集体所有后,将“公共空间”打造成农民参与集体行动、传播信息、传承精神文化的场所和载体。
7月3日团队成员与马头镇党委书记高晗进行面对面访谈
【实地调研——千年古村,水韵太山】
在高书记对于全镇发展的指引下,实践团队由镇到村,来到了马头镇太山村,在太山村副书记王巍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以百合为主产品的综合性旅游园区泰山百合园。王书记指出,百合园的部分土地是在前期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中得以回收发展的,不过目前园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园区会努力破除发展壁垒,形成系统完整的发展体系,通过园区与村庄签订协议合作的方式,为村民种植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真正盘活公共空间,也推动村民生活满意度提高。根据介绍与前、后期资料查阅,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到自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太山村以打造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先导村为抓手,严格落细落实相关工作要求,采取“一排、二看、三听、四公示、五评议”的五步工作法扎实开展清查工作,排查了众多违规侵占乡村公共空间的行为,在土地回收工作方面成效显著,为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提供重要思路。
7月3日太山村副书记王巍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泰山百合园
【实地调研——运河古城,生态码头】
结束太山村的实地调研后,团队成员来到码头村与村书记李卫军进行面对面访谈。李书记介绍道,码头村借助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开展,利用回收土地建立了具有产品检验、冷储、加工、展示、电商直播等功能的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与村民就业问题,实现村集体增收。码头村也极其注重以“文化历史”促进发展,马头历史文化陈列馆就建在码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旁,在李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认真参观了陈列馆,了解了马头历史遗迹、乡贤名人以及发展历程,参观结束后还走进枚乘故里、韩信故里、清口枢纽展示园等地,深入了解马头镇的悠久文化历史,思考乡村公共空间对于文化振兴的价值所在。
7月3日团队成员与码头村村书记李卫军进行面对面访谈
【实地调研——阡陌田园,槐香刘河】
2023年7月4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淮高镇刘河村,了解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刘河村结合农房改善积极打造特色产业、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的路径及成效。首先,实践团队利用线上所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的想法与刘河村民兵营长治保主任郑厚春进行面对面访谈。郑主任介绍道,对于农房改造前期存在的原住房利益纠纷等问题,刘河村通过分期建造,以实打实的住房效果打动村民,获得认可;与此同时他也坦然承认目前仍旧存在“一户一房”分配矛盾,不过村里会积极探索路径加以解决。随后,团队成员与郑主任深入交流产业发展问题,例如深入了解“稻菇轮作”项目过程中刘河村与淮阴师范学院的合作交流过程。此外,因刘河村素有“槐香刘河”之美誉,在交流过程中郑主任也提出了以“两步走”初步解决槐树种植问题的想法以及以槐花为基础打造特色产业的未来规划。另外,刘河村积极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将“公共土地”回收,发展村里的老党员、干部与老百姓一起种植槐树,并以“三个五年计划”为抓手从种植、保护到特色发展真正实现品牌打造、旅游服务,展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重大价值。
7月4日团队成员与刘河村民兵营治保主任郑厚春进行面对面访谈
初步交流后,团队成员在郑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刘河村住房改造成效以及公共空间设施服务。团队成员看到“棋盘文化室”为村民打造休闲娱乐之所、“暑期校外辅导站”为村里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农家书屋“红色图书角”的打造点亮了农村阅读之光、“老报新声”学习点馆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再现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盛况。刘河村的各项发展方式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新型公共空间的价值所在,对于探索如何以打造乡村公共空间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增强乡村凝聚力、真正让公共空间发挥宜居宜业和美所应有的“公共”属性,为乡村“宜居宜业”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基础提供指引。
【实地调研——白墙黛瓦,梨花满园】
2023年7月4日下午,实践团队抵达三树镇联盟村(旺梨园),与刘河村类似,旺梨园同样将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房改善工作相结合,实现村民集中居住,对于提高乡村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村书记石亚娟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旺梨园特有的“乡愁记忆馆”。旺梨园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但由于住房改造,许多过去用品无处放置,村民难以割舍的那段“乡愁”通过“乡愁记忆馆”被保留了下来,这不仅是村民自己留下的念想,对于下一代而言也是一种“不忘初心”。旺梨园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被珍贵的记录着,对于探索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新生”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团队成员也感悟到乡村公共空间在文化价值上的体现,它承载着村民的日常交往和民俗节庆等公共活动,是具有村庄记忆、体现乡村秩序的物质空间载体,更是一个容纳着乡村共同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空间,旺梨园“乡愁记忆馆”的建立正是一个典范。
7月4日旺梨园村书记石亚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乡愁记忆馆”
随后,副书记吴超带领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住房改造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团队成员了解到村里为独居老人提供爱心代伙服务、定期测血压、提供免费体检、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之所,享用营养的一日三餐。此外,村里还设立民族法律援助站,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也定期举办活动,聚集村民增进感情。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了“花香映田舍、水韵旺梨园”的总体定位。
【多方考察——走进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23年7月6日,团队成员走进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观园区特色产业兰花科技园。兰花科技园项目由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和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主营蝴蝶兰新品种研发、组培、种植、销售和新品种展示等,吸纳周围农民用工数量多,所产鲜切花深受日韩市场欢迎。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了解了兰花科技园的给排水、电力等设施,实地参观了鲜切花包装车间,感受到特色产业对于国际交流合作与农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
7月6日团队成员于兰花科技园合照
【回访补充——走近村民】
7月8日,团队成员再次走进太山村,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和打工者,了解了他们对于乡村振兴、公共空间治理的看法。两位正在打篮球的少年告诉团队成员,他们对与本村有关联的历史文化故事与人物较为了解,也偶尔会去百合园、湖边慢行道等景点散步游玩并支持村里打造公共空间,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从外地来打工的伯伯认为不同时期的村庄状况很难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事物总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对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和打工者的采访让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公共空间治理有了较为真实的认识。
7月8日团队成员回访太山村采访栽树伯伯
在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访谈中,团队成员通过对四个乡村的实地调研以及联系镇政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深入挖掘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实现路径以及价值体现,从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等角度深入思考,了解了苏北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发展现状和有效尝试,对比不同做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宝贵经验与有效方案,为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全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文字作者:黄奕涵、刘心语
图片作者:黄奕涵、刘心语、胡筱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心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