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子三下乡:走访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学习乡村治理新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29 16:42   来源:西南大学   作者:金巧   阅读 96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中旬,西南大学与重庆大学学子跨校联合组织的“重庆巴南乐行小分队”前往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进行调研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圣镇集体村是巴南区首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最美乡村“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村民自治示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并多次成为重庆市其他区县和村镇前来交流学习的对象。本次实践小队以集体村作为主要考察点,探讨二圣镇的乡村振兴之道,深入了解农文旅融合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图片1 实践队员与集体村村干部合影


实地考察增见识:寻访特色产业、感受振兴动能

目前,集体村已建成梨园六千多亩、茶园一千多亩以及以花卉观赏、休闲度假、苗木销售于一体的云林天乡4A级景区,打造了“梨、花、渔、茶”四个万亩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次实践小队分队前往梨园和云林天乡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感受集体村如何运用当地特色产业为振兴赋能。

梨是集体村最主要的农产品,2020年二圣镇统一提出“二圣梨”品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双地标”称号,从此二圣镇各村的梨产业开启了品牌化营销新路。队员们在集体村副书记王珍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翠冠梨种植情况。马上就要引来7月中旬的采梨节,各家各户的梨园里都挂满了硕大的梨果。在集体村,梨园分为公家梨园和私人梨园。其中公家梨园占比更大,其通过租用村民土地的方式智能化、规范化地建立梨园,并通过工业生产链向外包装销售或者制成梨膏等产品。私人种植梨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采摘节前来游玩的游客,在种植上统一使用村内合作社配制的专用配方肥,加上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保障“生态梨”品质。今年整个集体村引来了大丰收,梨产量预计可达一千万斤左右,村民们的收入较往年还能进一步提高。

图片2 实践队队员参观梨园


随后实践队在管理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最有名的景点云林天乡。时值盛夏,景区内游客较少,管理人员带领着实践小队成员参观了景区的花海、动物园、餐饮区以及研学基地,并讲解了景区的整体规划和每个区域的经营情况。提高景区的营收时,管理人员谈到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景区的收入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景区的建立给周边村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云林天香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120万,带动发展周边民宿和农家乐三十余家。加上每年举办的”“梨花节”、“采梨节”等,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前往二圣镇,当地的“二圣梨”“巴南银针”等农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一碗水”“日月彩绘菩萨”等文化景点也被更多人所熟悉,真正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图片3 实践队队员在管理人员带领下参观云林天乡景区


群众访谈知心声:产业保民经济、“三治”促民幸福

除了实地走访产业园区之外,实践队队员们还分别采访了集体村的村民、商户和游客,全方位集体村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效果。村民沈婆婆今年已经85岁,但她依旧腰背挺直、精神矍铄。沈婆婆告诉实践队员她和老伴之前住在山腰上,前几年村支书等人考虑到那里周围地基有滑动趋势,而且回家的路太崎岖不再适合老两口居住,于是在路旁给他们划分了一块地建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楼。如今两位老人将土地主要承包给了合作社,每年收着租金安养晚年,家里还留着几十棵梨树等着儿女们回家一同吃。交流的过程中沈婆婆的脸上一直透露着怡然、满足的神色,而这种神色在其他村民脸上也都能看到。通过与村民聊天发现,自集体村开始将种梨产业化以来,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村子里多种植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了扩大收入大多青壮年人选择外出打工,果树种植发展起来之后,以梨树为主经济作物逐渐占据主导,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目前集体村已经有上千户居民。为了管理好这个“大家庭”,集体村积极推进建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向上、向善、向美”和“百善孝为先”的标语,不少村民的房前挂着“最美庭院”的牌匾。通过走访,队员们能够直观体会到集体村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提升,而且极大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图片4、5 实践队员访谈集体村村民


深度交流长才干:政策引领道路、情怀点燃激情

在调研结束前,实践小队的成员们分别向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云林天乡景区总经理周林笋深入请教了他们在落实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上的经验。

郑孝前书记是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之后他曾在城里某个公职部门担任普通职员,平日里村民在相关事务上有不懂的地方他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家,这也奠定了他在大家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形象。后来郑书记成为了一间水泥厂的“销售经理”,拥有着丰厚的待遇。但在村民们的殷切期望下,他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集体村开始带着家乡的百姓开启新农村改革。在郑书记的带领下,集体村结合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挖掘村内的资源,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推动“二圣梨”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打造文明新农村。提到自己在集体村发展进程中的付出,郑书记说他没有去过多考虑过村民们会怎么评价他,只是想着要尽全力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不辜负当初大家对他的期望。“如果我退休之后乡亲们愿意邀请我到他们家吃顿饭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郑书记这样说到。

作为巴南区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第一人,周林笋总经理对集体村也有着自己的“情怀”。最初周林笋来到集体村只是为了自己苗木销售的业务需求,但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被村民的热情、干部的务实所打动,也看到了集体村潜在的开发价值,于是与当地村名梁荣合作打造了集苗木产业、农业观光旅游、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云林天乡景区,从此扎根在这里。除了开发景区,周总经理还帮助村里销售梨、茶叶、萝卜干等农副产品,用现代企业的方式为集体村解民忧、助振兴。21年底,周林笋当选巴南区政协委员,他表示“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他十分认同并且正在为之努力的,未来他将继续学习保持进步,持续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图片6 实践队队员与郑书记交流

图片7 周林笋总经理与实践队队员分享自己的经验


看事实、听民声、学经验,本次实践小队通过观摩学习集体村的崛起经验和发展成果,充分体会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感受到振兴策略在落实过程中的灵活魅力以及乡村工作者们坚韧务实的品质。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作为新时代青年,相信队员们能够从本次活动汲取经验,继续为我国乡村振兴之路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