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学子开展湖笔制作技艺体验活动,助力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美育

发布时间:2023-07-14 09:05   来源:苏州大学   作者:吴香怡   阅读 7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苏州7月14日电(通讯员 吴香怡)为探访苏州地区湖笔制作技艺传承谱系有关故事,在基层美育中推广笔墨文化、领会传统手艺的魅力与精髓,2023年7月8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传承文脉,赓续典藏”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苏州市工业园区朗科社区开展湖笔制作技艺体验志愿活动。活动邀请到“苏州湖笔”制作主要传承人潘海婴老师,朗科社区的儿童及青少年参与了活动。

“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作为文房四宝中的首席,作书作画所用的笔是具有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瑰宝。“湖笔”源自浙江湖州,蕴含着中国南方特色和丰富的手工制作技艺,其中“苏州湖笔”乃是苏州地区自明清以来具有清晰历史发展脉络的特色毛笔。

制笔之道,在“三要四德”

“制笔要遵循‘三要’。三要就是说务求制笔精细、一丝不苟,选料严格细腻,整支笔的型要和它所需的配料高度完美,总结起来叫精、纯、美。制笔之道还有四德,从书写上而言要包含‘齐、锐、圆、健’这几个方面。”潘老师讲述湖笔的制作过程是十分细致的手工工序,精细繁杂,需要“徐徐图之”,是慢工出细活的技艺。一只湖笔看似和寻常毛笔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笔头和笔杆,然而其全部工艺却多至一百二十余道,方能彰显各种笔毫材料各求不同的特质。在这之中,唯“苏州湖笔”之工序尤多一道,足建苏州湖笔制作之精妙。

苏州湖笔的制作要件包含山羊毛、山兔毛或黄鼠狼毛等动物毛、打孔的竹笔管,制作工序包含水盆、成型、装套、择笔、刻字等。作为湖笔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之一,潘海婴老师在每次外出开展活动时总会随身携带其制笔的所有工具。当她将所有工具摆在桌前,各种笔头与工具彼此之间十分相似,唯有技艺娴熟者方能灵活识别运用。在文化活动现场,潘老师特别演示了自己擅长的水盆工序。水盆工序又称水作工,是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和无锋之毛,并整理完成半成品笔头的形态,这是制笔技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

“今天这里光线不太好,有点影响制笔效果……看到了吗?这就是湖笔的锋颖,要把这里的羊毛杂绒剪去。”制笔过程之精细,与完备的工具、娴熟的技艺、适宜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居民与志愿者遂自发上前打开手机的闪光灯为潘老师打光,在细细观赏其在水盆中理顺笔毛、剔除杂毛的娴熟技艺时,方能体会制笔之道务求精细、一丝不苟的要求,以及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大国工匠精神。

湖笔传承,在守正创新

古法精当,亦务求创新发展,是制笔千年不坠之道。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这种完全手工操作的、非单纯简单的劳动,对于年轻人而言吸引力很弱,现代社会很难再按旧传统寻学徒、带学徒。因此,潘海婴老师及其所在的三阳笔庄在搞好制笔生产经营的同时,长期以来大力推广笔墨文化,在学校、社区等基层中培养学生与年轻人对笔墨的爱好和对传统制笔技艺的兴趣。

“在社区做活动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想培养孩子们对制笔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制笔过程中的一两个环节,但是往往最后感兴趣的还是大人。来笔庄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对制笔全过程沉浸式的体验,有互动、有感触,学生们才能切实地体会笔墨画信的文化价值。”身为非遗传承人,潘海婴老师也常常在不同的场域之间辗转,去详述制笔的精妙、普及湖笔文化。

像潘老师这样去推广“苏作”匠心技艺的手艺人还有很多,在苏州地区的中小学校文化活动中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锲而不舍地推广有益于智育美育、而称善于苏州教育系统的笔墨画信等传统文化,弘扬苏州湖笔的文化价值,是非遗传承人内心坚守的社会责任,只有不断深入基层进行文化交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在社区与学校的美育课堂中,才能将中国传统美学深深植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一笔得心,在致知力行

“书法与国画初学者在购买和使用毛笔的时候要以合适为目的,习字、绘画所需的笔形和配料都不同,价格昂贵的不一定是好的。学书法,勤加练习比在市面上精挑细选毛笔来得重要得多。”队员们了解到,只有纯正的毛笔才能让书法爱好者在书写时感受到笔头与笔身的做工精细,然而书法与画技的提升并不在于毛笔是否为上品,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练习。

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潘老师都会给参与的学生和居民赠送一支成品毛笔,笔身刻字“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她说这是在提醒执笔人为人处世要谦逊,而潘老师本人亦是如此。在教授湖笔相关知识、演示相关技艺时,面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与局面,她总是饱含着对制笔文化的热情倾囊相授,在辅助他们进行传统技艺的体验过程中,也是富有耐心地一步一步演示,面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她也会慈祥地微笑着称赞其学得快、做得好。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美育是新时代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的途径之一,是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渠道。苏州湖笔是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年轻人进一步掌握如何选笔、如何用笔、如何做笔,不遗余力地推广笔墨文化,在历史潮流中继承、坚守、创新发展苏州湖笔相关技艺,推广值得现代苏州地方和苏州人引以为荣的匠心和技艺,是潘老师及其所在的三阳笔庄多年来一直在开展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如今,笔墨书写的传统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制笔业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

图为潘海婴老师为儿童青少年讲解湖笔相关知识。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香怡 摄


图为潘海婴老师制笔的全套工具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香怡 摄

图为潘海婴老师为大家演示扎笔头的制作工序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香怡 摄

图为社区的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体验扎笔头的过程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香怡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香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