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璇小朋友,你的来信我收到了。这封贴有‘遵义会议’邮票的信太有意义了……”5月4日,贵州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杨猛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红军长征经过地镇宁县城陆瑞光纪念馆举着一封信,对着镜头激动地说。
陈昱璇小朋友是谁?这封信来自哪里?这还得从12天前高邮湖畔的那次党课说起。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悠扬凄婉的歌声飘荡在春风拂面,碧波荡漾的高邮湖畔。4月22日上午,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学工党支部书记刘静带领“邮之声”志愿队盛轶祖等同学来到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扬州高邮。来自高邮汪曾祺小学陈昱璇、高邮送桥初级中学陆施运等5名中小学生和5名大学生围坐在一起,聆听刘静老师的党课。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刘静老师问道。“《十送红军》,这是电视剧《长征》主题歌。”高邮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吴锦绣同学赶忙抢答。
“今天我们从高邮开启一枚邮票的长征路。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会有红军的长征?”刘静老师又提问。“邮之声”志愿队盛轶祖同学回答道:“主要因为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刘静老师点头之后举起一幅《红军长征路线图》,带领同学们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千难万险、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
同学们聆听党课故事
刘静老师用两枚邮票分别展示了红军长征起点江西瑞金以及出发时悄然渡河的场景。在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中,当听到红军部队由出发时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时,同学们的心顿时被“拧”了起来。在危急的历史关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欣赏着2015年我国发行的《遵义会议八十周年》邮票,同学们拍手叫好。听说党课结束后这枚邮票将被寄往贵州,高邮市实验小学居成意小朋友兴奋地说:“太好了!太好了!邮票也要走长征路喽!”
这枚邮票描绘了红军在赤水河边战斗的情景。“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这枚邮票图案为“巧渡金沙江”。当敌人追兵赶到南岸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同学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邮之声”志愿队潘鹏宇同学朗诵中,同学们被1956年我国发行的大渡河邮票上的壮景吸引,被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折服。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踏着悬空铁索链,挥动红旗、振臂呐喊……两枚邮票展示了“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同学们屏住呼吸聆听惊心动魄的故事。人迹罕至的大雪山,遍布沼泽的草地,多枚《过雪山》《过草地》邮票的展示,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雪山草地,同学们眼含泪光。
在“激战腊子口”之后终于迎来“大会师”。挥舞旗帜的两队红军奔跑着、相拥在一起有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有意外相见的惊奇,有喜极而泣的激动,有兴高采烈的呼喊……同学们沉浸于2006年我国发行的小型张《大会师》的画面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潘鹏宇同学朗诵起邮票主图下面的诗《七律·长征》,表达了同学们心中的欢欣、昂扬和豪迈。
“杨猛大哥哥,刘老师说‘遵义会议’太重要了。我想把这枚邮票寄给你,因为你在贵州工作,离遵义城又不远。”党课结束后,陈昱璇同学在信纸上悄悄写着,边写边思考,不时望着窗外,不时头地球仪一样歪着,“今年暑假我要爸爸妈妈陪我去贵州旅游。今天就让这枚邮票先带个路,也进行一次ʻ长征ʼ吧……”写完信就小心翼翼折叠起来,从书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端端正正写上收信人地址和姓名,接着从书页中轻轻翻出《遵义会议八十周年》邮票,在背面细心地蘸上胶水,整齐地贴在信封右上角,然后,将折叠好的信放入信封,再用胶水封好信封口。最后,陈昱璇捧着这封信,又凝望一眼。陈昱璇一只手拿着信,另一只手被“邮之声”志愿队曹圣辉拉着,走向高邮市中山路邮政支局。陈昱璇郑重地将信投入邮筒。这封载满情谊、传承着长征精神的信“踏”上了新的长征路。
陈昱璇同学用笔写下邮票信并投递
杨猛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毕业的优秀校友,是一名中共党员。2019年他带着一颗报效家乡的心回到故乡贵州,成为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一名专业教师。他所带班级中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同学,他正帮助和他一样的少数民族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一直传承着母校‘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让教育的光,照到更多的人。收到信后,杨猛说有机会一定回母校看看,并在高邮湖畔给中小学生讲讲红色故事、家乡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十位大中小学生在党课中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扬州市职业大学“邮之声”志愿队的同学们带头表示要从邮票中牢记历史,不断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以青春的名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扬州市职业大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