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晨曦透过苏轼纪念馆的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徐州工程学院红十字会“救星燎原”实践团成员们整装待发,一场融合历史与急救知识相交融的宣传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苏轼纪念馆内,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矗立,墙上悬挂的苏轼诗词碑刻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今天,这份宁静被实践团成员们的热情悄然打破。他们身着精心准备的宋代服饰,有的头戴幞头,有的身着襕衫,一举一动都透着对历史人物的还原。扮演苏轼的实践团成员郑博文同学,手持一把折扇,眉宇间透着几分文人的儒雅,又带着救民于水火的坚毅,仿佛千年前那位在徐州治水的苏太守跨越时空而来。
此次活动以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救水事件为背景。据史料记载,苏轼在任期间,徐州遭遇特大洪水,他亲自带领百姓筑堤治水,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实践团正是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将当年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与现代急救知识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学到实用的急救技能。

活动开始,随着一声“苏太守来了”的吆喝,扮演苏轼的郑同学缓缓步入庭院中央。他环顾四周,神情凝重地说道:“诸位乡亲,近日洪水肆虐,百姓受苦。昨日巡查河堤,见有乡亲被洪水围困,因未能及时施救而不幸遇难,实在痛心。今日,我便与诸位分享一些救命之法,以备不时之需。” 这番话语瞬间将游客带入到当年的历史情境中,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期待着接下来的演示。
首先进行的是心肺复苏演示。实践团成员抬上模拟人,郑同学站在模拟人旁,开始讲解:“当遇到溺水昏迷的乡亲,需先判断其意识和呼吸。若无意识无呼吸,便要立刻进行胸外按压。”他一边说着,一边将双手交叉,放在模拟人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用力按压。“按压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深度要达到5-6厘米。”实践团的其他成员则在一旁配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游客解释动作要领,还时不时穿插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按压时手臂要伸直,不能弯曲,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二次伤害等。

接着,郑同学又演示了人工呼吸的操作。他捏住模拟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准模拟人的嘴部吹气,同时观察模拟人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吹气量不能过大,以免损伤肺部。每次吹气时间要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部起伏即可。” 他一边演示,一边强调,“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交替进行,每做30次按压,就要做2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来。”
在演示三角巾包扎时,实践团成员模拟了一位在洪水中腿部骨折的伤员。实践团成员拿起三角巾,向大家展示如何折叠:“三角巾用途广泛,可用于包扎头部、肩部、腿部等不同部位。像这位乡亲腿部骨折,我们便可用三角巾进行固定。” 他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状,缠绕在伤员手臂,在骨折两端进行固定,然后用结系牢。“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度,既要起到固定作用,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他还特别提醒,在搬运骨折伤员时,要保持伤员身体平直,避免弯曲,防止骨折部位移位。
演示过程中,游客们的热情十分高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看得格外认真,还不时点头称赞。他感慨地说:“苏轼当年治水救民,是百姓的大救星。如今这些年轻人用这种方式传承他的精神,还教我们急救知识,真是太好了。”
演示结束后还有几位游客也陆续上台体验三角巾包扎,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纠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实践团成员们始终在一旁耐心指导,对于游客们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详细解答。有位游客问:“如果在野外没有三角巾,能用其他东西代替吗?” 实践团成员回答:“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衣物等代替,但要注意先将其消毒,避免感染伤口。”

体验环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开始在苏轼纪念馆内发放急救知识宣传单。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穿梭在各个展厅和庭院中,向每一位游客递上宣传单。宣传单设计得十分精美,封面上印有苏轼的画像和 “救死扶伤,传承大爱” 的字样,里面详细介绍了心肺复苏、三角巾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烫伤处理等急救知识,还有清晰的插图和步骤说明。
一位正在参观苏轼诗词展的游客接过宣传单,认真地翻阅起来。他对实践团成员说:“你们这个宣传单做得真不错,内容详细,还容易看懂。平时总觉得急救知识离自己很遥远,今天听了你们的讲解,又看了宣传单,才知道这些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 实践团成员笑着回应:“能让大家学到有用的知识,我们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问我们。”

在发放宣传单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主动与游客交流,了解他们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发现有些游客对某些急救知识存在误解时,他们会及时进行纠正。比如有位游客认为溺水者上岸后要立刻进行倒挂控水,实践团成员便向他解释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可能会延误最佳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意识和呼吸,然后进行心肺复苏。
为了活动的成功举办,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他们提前查阅了大量关于苏轼救水事件的历史资料,还邀请了专业的急救培训老师进行指导,反复练习心肺复苏和三角巾包扎等操作,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准确规范。他们还精心设计了宣传单的内容和版式,力求让急救知识更加通俗易懂。
上午十一点半,活动在游客们的好评声中圆满结束。苏轼纪念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那些学到的急救知识,却已深深印在游客们的脑海中,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能派上大用场。而“救星燎原”实践团成员们的身影,也成为了苏轼纪念馆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传承着大爱精神,让急救知识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案提供:陈豫萱
图片提供:孙珂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0后退伍医学生街头勇救晕倒老人,用责任与专业诠释培华育人初心
影爱相携,助残筑梦:以影像艺术赋能,筑残健共融之桥
绿意与红心交织,专业与服务融合 —— 青大“语惠桑榆”走进社区治理第一线
湖南大学学子推动中非美食融合 驻非使馆建言献策助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