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在手中重生:一堂在模型制作中完成的青春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10-26 13: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沛琳、徐雅洁、陈雨熙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实地走读的终点,是创意与实践的起点。在完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实地走读后,江西科技学院“四行记忆守护队”近日启动文创模型制作工作,通过亲手还原历史建筑,进一步理解与传承红色精神。

▲图为实地观察仓库原型

▲图为手绘模型效果

▲图为模型制作过程

团队依据实地采集的历史影像与建筑资料,反复比对、绘制图纸并校准比例,力求模型结构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材料选择经过多次试验,旨在体现仓库墙体的厚重感与战争痕迹。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模型的搭建,是一场对耐心与团队协作的考验。模型主体采用高密度泡沫板,底座为木板,成员使用美工刀精准切割,并以热熔胶逐层固定。制作遵循“先正面后侧面,每层晾干再续建”的流程,确保结构稳固。

▲图为模型半成品

如果说建筑结构是模型的骨骼,那么对历史细节的细致刻画,则是为其注入灵魂。为真实再现战争印记,团队创新使用纸浆塑形技法处理弹孔细节,通过调制浓稠纸浆模拟炮弹撞击形成的凹凸与撕裂效果,再用深灰与黑褐色颜料细致渲染锈迹与灼痕,增强历史真实感。

团队成员各展其长,紧密配合。有的负责主体结构的切割与组装,有的专注门窗、护栏等细节的打磨,有的则着手设计底座与灯光,以期在最终呈现时能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他们表示,每一处细节的制作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亲手“重建”让历史认知更加具体、敬意更加厚重。

该模型不仅是对历史的物理还原,更成为抗战精神传承的载体。从聆听历史的“参观者”,到讲述历史的“创造者”,队员们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座亲手“重建”的四行仓库微缩模型,早已超越物件本身:它是抗战精神永不熄灭的火种,是青年一代铭记苦难、坚守初心的见证,更在无声宣告——“八百壮士”的英雄气概,必将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化作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撰文 | 沈沛琳 徐雅洁

图片 | 付文杰 姚美君

一审 | 沈沛琳

二审 | 陈卓林

三审 | 李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雨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