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西行”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北武汉,深入龙湖社区——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样板社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校团委青年志愿者部的成员(曾协助2025年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团队锁定大学生赴西部的三大顾虑:生活艰苦不愿去、职业前景不敢去、文化差异不想去,通过红色基因铸魂、基层医疗体悟、推普融情实践三大行动进行破局。
一、破“不愿去”之惑:红色基因铸牢信念锚点
实践队于8月7日探访八七会议会址,在这个历史系节点触摸1927年革命转折的脉搏。在湖北革命博物馆的《赤色宣言》手稿与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武昌起义沙盘前,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革命者的精神图谱,正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边疆的基因——医学生志愿者们带去的不仅是医术,更是改变乡村健康生态的勇气!在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苗族医药典籍与维吾尔族桑皮纸医书并列陈展,展现了西部医疗支援从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在民族医学智慧交融中创造新价值。
通过参观革命遗址,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革命精神转化为服务西部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行动,坚定信念,克服困难,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二、破“不敢留”之虑:基层实践点燃服务星火
为进一步了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健康乡村专项,实践团队进行了一次基层卫生院的体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一位医师现场演示针灸取穴技巧与三伏贴敷贴规程,为实践团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实践课。李峰院长与队员们畅聊中医文化和医学生职业发展。冉云云医生结合自身服务经历,分享了“从城市三甲到社区医院”的职业转型心得。李峰院长说道:“正是因为冉云云医生加入到社区医院,这一带的居民都享受到了中医诊疗,在基层,一个医生的温度能温暖整个社区。”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西部计划为医学生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缩小东西部医疗差距贡献青春力量,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龙湖村的夏夜纳凉节,队员们带着“养生大礼包”,在龙湖社区开展惠民服务。在入伏养生宣传区,队员们用当地方言讲解“冬病夏治”知识,手把手教授三伏养生食谱制作。大爷大妈们边记边点头:“这才是过日子的学问!”。月光下,队员们带领村民练习八段锦,传统养生功法在轻松氛围中传播。在最受欢迎的中药香囊制作区,艾草、薄荷的清香弥漫夜空。队员们一边指导孩子们装填药材,一边讲解中医药防病知识,让健康理念随着香囊走进家家户户。
三、破“不想融”之障:推普共情架设心灵桥梁
龙湖社区党委刘凯书记亲切接待实践队员,将龙湖从多民族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的二十年历程娓娓道来:“这里的每扇窗,都映照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长年轮。”在社区工作者曹悦引导下,队员们踏入龙湖社区乡愁博物馆。生锈的犁铧与泛黄的婚嫁照片在展柜中静默,却发出震耳欲聋的时代回响。这些物件不仅是龙湖的集体记忆,更是解码乡村发展的活态密码。保存多元文化记忆,正是构筑西部文化认同的基石。
在社区的公共图书馆,队员们第一次担任“小老师”,给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普通话课:配音小剧场,童声演绎国漫巨作电影《哪吒》;《民族大团结》中“华夏儿女共一家”的朗诵声里,孩子们眼中有星光闪烁;《爱我中华》旋律响起时,不同民族的小手挥舞着五星红旗。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都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只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得不多。这昭示着新时代推普的进阶方向:当语言障碍消融,文化认同建设便成为新使命。
武汉实践深刻揭示:西部计划的面临的三大挑战——信念坚守的考验、服务意识的淬炼、民族文化差异的磨合,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红色教育铸牢初心、基层实践点燃奉献热忱、推普行动搭建共情桥梁,团队已握紧破解困境的三把钥匙。为向在校生提供精准的西部计划决策支撑,实践队将启动对新疆阿克苏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深度调研,聚焦服务期真实生态、政策落地实效、期满发展路径,用数据破除信息壁垒,让青春西行之路清晰可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