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经管学院师生深入秦巴山区 解码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08 17: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名师生深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通过校地座谈、产业调研、党建学习、非遗探访等多种形式,系统探寻秦巴山区“生态+文化+党建”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范式,为山区发展注入智力与实践动能。

校地协同筑智库 夯实乡村振兴合作根基

在安康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师生与安康市科技局、安康学院经管学院相关负责人开展深度交流,达成多项校地合作成果。双方明确将共建产学研中心,目前协议框架已落地,5名教师受聘担任北林大校外导师,为人才培养与科研转化搭建桥梁;联合启动秦巴山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敲定调研方案以深挖区域生态潜力;在安康市科技局推动下,三方将签署战略协议,助力“生态+文旅”链长制实施,以人才共育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支撑。

图为两校师生研讨学科共建(北林大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员摄)

生态产业兴乡村 绿叶生金印证“两山”理论

师生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走进平利县蒋家坪村,实地调研当地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发现,依托区域珍稀土壤资源,蒋家坪村构建起“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的全链富硒茶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有效带动农户增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期间,师生分组深入冯家埫、龙头村等村落入户走访,收集土地流转矛盾等一手数据;教师现场培训方言沟通技巧,进一步提升了调研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图为师生入户调研场景(北林大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员摄)

党建引领强治理 破解难题激活乡村动能

在旬阳市王院村,团队解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治理经验。该村创新“十指联动”治理模式,由党员担任“代理家长”照护残障群体,通过AB岗劳务模式每年为村民节省务工路费22万元,有效破解“三留守”困境;坚持“支部建在产业链”,打造千亩烟草基地,推动村民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395元跃升至万元;村民议事会则以“修路种粮由民做主”的民主实践,让乡村治理更接地气。

图为陈分新讲解网格化管理(北林大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员摄)

安康市财梁社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样凸显党建力量。驻村第一书记介绍,该社区通过产业(稻渔园)、人才(技能培训)、文化(数字乡村建设)、生态(守护青山环抱格局)、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五维协同发力,贫困发生率从52.9%降至全面脱贫,建行援建的社区工厂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其成果被央视《山水间的家》专题报道,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标杆。

图为师生参观财梁社区(北林大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员摄)

守护生态底色 平衡保护与发展

团队前往西北最大淡水湖——安康瀛湖开展生态调研,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路径。调研中,团队与林户深入交流,围绕林地利用方式、经济收益状况、生态保护举措等核心话题收集一线心声,系统梳理当地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实地考察金螺岛环保设施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的融合模式,直观验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在生态旅游场景中的实践成效。同时,调研也识别出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游客量持续增长带来的管控压力较大,部分开发项目的生态协调性仍需进一步优化。

此次调研形成三大共识:一是以茶产业等实践验证“两山”理论落地成效,以王院村等案例诠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效能;二是凝练出“校地智库协同”“非遗活态传承”“党建网格治理”等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型;三是推动建立党政教育案例库、签署校地合作备忘录,持续以“替河山装成锦绣”的使命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供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