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8月16日-28日,广西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拾遗小队”赴江西省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文化展示馆,开展以“科技赋能非遗,青春助力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技术融合与创意传播,助力千年傩文化突破传播壁垒、焕发新生,在实践中深切体悟文化魅力,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当代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探秘与了解:傩文化从乡土到展厅的数字化跃迁
在江西省博物馆里,团队成员了解到了湘东傩面具的造型丰富多样,涵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世俗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每一种傩面具都代表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其特点是面部比例适度放大,突出眼睛、鼻子和嘴巴等关键部位,通过变形夸张手法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氛围。不同的图案纹样也有各自的含义,如云纹代表高远志向,水波纹象征灵动智慧等。这些符号语言不仅丰富了面具的文化内涵,也为解读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线索。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江西省博物馆了解萍乡湘东傩面具。李恩希 供图
在桂林博物馆“画里人家”非遗展厅,成员重点考察了博物馆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前沿实践:每件傩面具旁均设有专属二维码,观众扫码即可聆听AI方言讲解;互动数字屏不仅支持傩面具三维模型360°查看,还可实现“虚拟试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实践团在深入学习后,与馆内工作人员及游客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傩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与发展瓶颈,并征集了诸多有关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宝贵建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桂林博物馆了解傩面具。陆香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林倩 供图
现场与感知:傩文化在乡土的活态存续
在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文化展示馆,团队成员亲身感知傩文化在乡土中的活态存续。该村傩舞传承已有数百年历史,自成体系,至今仍保存以双傩笛主奏、堂鼓与陶腰鼓协奏的傩乐谱36部114首,傩面具36种72相。近年来,张家村依托深厚傩文化资源,兴建展示馆与傩舞广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努力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
“这些面具堪称傩文化的‘活化石’,我们这一代青年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团队成员在参观后感慨道。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切身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震撼力与生命力,获益匪浅。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村傩舞虽经老一辈艺人努力恢复部分曲谱,但其舞蹈动作与面具制作工艺仍面临失传危机,存续状况堪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广场调研。陆香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及指导老师在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文化展示馆合影。林倩 供图
突围与复兴:傩文化的当代挑战与数字化新途
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傩文化传承正遭遇严峻挑战:青年群体兴趣转移导致传承后继乏人,传播方式单一难以扩大影响力,资金与政策支持仍显不足。与此同时,“数字赋能”正在成为非遗传承的新潮流。桂林博物馆所采用的二维码导览、虚拟试戴、数字大屏等科技手段,为傩文化注入全新呈现方式与互动体验,极大提升了其传播效力和青年接受度。
傩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不仅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更承载独特的地域记忆与艺术价值。通过此次实践,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期待能以实际行动,为其数字化保护与青春化传播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李恩希
图/陆香 林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