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大家对“人民防空”的认知曾停留在课本里的名词解释和新闻中的零星报道。直到这次走进西安革命公园和人防纳凉中心,通过实地参观与问卷调查,长安大学实践团队成员才真正触摸到“人防”二字的温度与重量。从历史遗迹里的战争记忆,到现代工程中的民生智慧,这场调研像一座桥梁,让实践队员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对人防教育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走进西安革命公园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树梢洒在草坪上,老人们散步、孩子们嬉闹,一派祥和景象。若不是提前了解,实践队员很难将眼前的宁静与史料中“防空掩体”“轰炸警报”的字样联系起来。沿着公园的指示牌往前走,一座雕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谢子长的雕像,上面刻有“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 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写了碑文。
▲图为西安革命公园内谢子长雕像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实践队员在公园内发放了第一批问卷。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超过80%的受访者是老年人,其中大部分人表示对人防知识毫不了解。一位填写问卷的阿姨感慨:“现在的孩子对这些事太陌生了,其实知道点历史没坏处。”这个发现让实践队员意识到:历史记忆的传承,本身就是人防教育的重要部分。
离开革命公园时,夕阳为纪念碑镀上了一层金边。实践队员忽然明白,这里的意义不仅是纪念先烈,更在提醒每一个人:那些关于战争与防护的记忆,不该随着时间淡去。
西安人防纳凉中心藏在市中心的一条小巷里,入口处的蓝色指示牌写着“西安人防纳凉中心”。顺着台阶往下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燥热形成鲜明对比。大厅里,几十位市民正惬意地纳凉:有人靠在椅上看书,有人围着桌子下棋,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角落玩耍。若不是墙上的应急指示图和防护知识海报,人们几乎会忘记这里的“本职”是人防工程。
▲图为西安人防纳凉中心
工作人员带实践队员简单参观了工程的核心区域:厚重的防护门、纵横交错的通风管道、整齐排列的应急物资柜……这些设计在和平年代看似“不起眼”,却藏着守护生命的智慧。“这套通风系统能过滤有毒气体,防护门能抵御冲击波,遇到紧急情况,这里能在几小时内转换为避难所。”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大家想起革命公园的简易掩体——从“土坑”到“智能工程”,人防设施的升级背后,是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在不断加码。
调研中,实践队员遇到了一位带孙子纳凉的爷爷。他告诉大家,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孩子喜欢这儿的漫画宣传册,看完还会问我‘什么是防空警报’。”这种“在生活中渗透”的教育方式,似乎比生硬的宣讲更有效。工作人员也说,纳凉季其实是普及人防知识的好时机,他们会定期张贴海报、播放科普视频,“哪怕大家顺便看一眼,记住一两个知识点,都是收获。”
离开时,大家看到几个孩子正围着防护知识展板讨论,其中一个指着“应急包清单”对同伴说:“原来要带手电筒和哨子啊,我回家让妈妈也准备一个。”这个细节让我们会心一笑——人防教育未必需要轰轰烈烈,有时就在这样不经意的瞬间,悄悄种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
结束一天的调研,整理问卷数据时,两个发现格外醒目:一是公众对人防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年轻人的认知明显薄弱;二是多数人认可人防教育的重要性,但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不强。这让我们想起一位工作人员的话:“和平年代,大家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可真遇到事,缺的就是那点知识和意识。”
作为大学生,大家也反思了自己的认知。在此之前,实践队员同样说不清“防空警报的三种信号”有何区别,不知道宿舍楼下的应急灯有何作用。这次调研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家在安全意识上的“盲区”。其实,人防教育从来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意外来临时保护自己、守护家人。
问卷中,很多人建议“多搞点接地气的宣传”:在社区设宣传栏、在学校开体验课、用短视频讲防护技巧……这些想法让大家意识到,人防教育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就像纳凉中心的模式——用“避暑”这个民生需求吸引人来,再悄悄把防护知识传递出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许更能让人接受。
回到学校的路上,实践队员聊起这次调研的收获。从革命公园的历史记忆,到纳凉中心的现代实践,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人防设施的变迁,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安宁的生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具备一点防护意识、掌握一点应急技能。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这次调研或许很简单——只是参观、发问卷、听介绍,但它让大家明白:人防教育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设计人防工程,却可以做知识的传播者:提醒家人备个应急包,和同学聊聊避难所位置,哪怕只是转发一条防护知识的推文。毕竟,守护家园的力量,就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知道”与“行动”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科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