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9日,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胶东红脉·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奔赴山东省招远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循着红色脉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以缅怀先烈、探访历史、对话革命后代、调研农业情况、校园宣讲等形式,在红色实践中感悟精神力量。
陵园寄哀思:碑前默哀悟初心
实践首站,实践团队来到当地烈士陵园。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肃立默哀,聆听讲解员讲述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泛黄照片与简短文字,勾勒出烽火岁月的壮烈。默哀仪式里,“英雄”二字不再抽象,化作眼前可触的奉献与牺牲,让队员们深刻懂得:今日安宁,是先辈以生命托举。
图为团队成员在展示栏前认真聆听革命历史讲解
纪念馆寻印记:展品无声诉“红色情”
离开陵园,团队走进革命纪念馆。展厅内,玻璃柜里的老式电话机、锈迹斑斑的军用密码箱等等,无声诉说着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百姓踊跃支前的往事——“那时一颗子弹、一口干粮,都是前线的‘希望’,乡亲们宁可自己紧巴,也要把物资送到阵地”。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格外触动,先辈舍生忘死的热血,成为队员们理解“革命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每一件展品,都是对信仰与奉献的无声致敬。
图为展馆内讲解员讲述英烈们的英勇事迹
探访革命后代:听“活历史”续精神脉
为触摸更鲜活的历史,团队拜访了革命后代张奶奶。在与队员的交流中,她回忆了当年群众省粮支援前线的往事:战争时,村民把口粮做成杂粮饼藏衣襟,趁夜色送往前线;油壶里的油,伤员擦伤口都得按滴省着用……
跟着张奶奶走进革命老区农田,望着成片的大豆与玉米,队员们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化身“农业调研员”向张奶奶请教:“现在田里主要种哪些品种?机械化收割能覆盖多少?粮食储存还会遇到哪些难题?”张奶奶笑着一一回应:“当年靠人力背粮,如今从播种到收割都能机械化,这好日子,是先辈拼出来的!不过遇到连阴雨,储存的粮食还是容易发霉……”问答间,队员们既摸清当地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轨迹,也把专业调研与红色传承悄然关联,更懂得要以知识解民生难题。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革命老区农田进行调研
校园传薪火:红色故事润童心
在当地张星小学,实践团成员围绕“红色精神传承+专业知识科普”,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红色宣讲活动。队员们先依托革命纪念馆史料、革命后代讲述,还原送粮支援前线等红色历史,让孩子们触摸先辈奋斗温度。接着,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向孩子们讲述革命老区农业发展情况,把专业知识融入农业发展变迁,让孩子们明白专业知识能为家乡发展“添翼”。
随后团队成员播放《刘胡兰》红色电影,观影后开展围坐讲小英雄故事、红色戏剧表演、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活动。一讲一播一互动间,红色精神与专业报国的种子,悄然种进孩子们心田。
图为团队成员围绕“红色精神传承+专业知识科普”开展宣讲活动
从陵园肃穆到纪念馆沉思,从革命后代讲述到校园欢歌,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红色足迹中读懂传承分量。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以专业为笔、实践为墨,续写红色精神传承的青春答卷,让青春在践行使命中绽放光彩。(通讯员:王靖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