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赵子健) 为深入践行总书记关于青年“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殷切嘱托,躬身实践,以青春力量肩负起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担当。2025年7月30日,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弹筑梦,星晓强国”精神宣讲志愿团前往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面向乡村青少年开展了一场以“两弹一星”科技伟绩与精神传承为主题的宣讲教育,旨在将闪耀在共和国科技史上的奋斗足迹与崇高精神深植于基层沃土,点亮青少年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与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学生合照追溯史诗峥嵘:聆听东方巨响背后的民族脊
活动伊始,伴随着《东方红》深情音符缓缓流淌,团队成员播放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历史影像资料,迅速将现场学子带入那个筚路蓝缕的创业年代,展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历史影像,唤起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随后,一段记录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的珍贵影像震撼播出,以极具冲击力的真实画面,生动再现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志愿者以史实为笔,紧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深入阐释这一崇高品格与重大科技突破之间的深刻联系,引导青少年深刻感悟“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让孩子们懂得,“两弹一星”的辉煌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一代人心系家国、以身许国的信仰结晶。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两弹”场景 秉承赤子初心:铭记隐姓埋名者的旷世勋绩
当屏幕上罗布泊戈壁的风沙影像与科研人员用算盘推演核爆数据的场景缓缓铺展,现场孩子们的眼中泛起好奇的涟漪。那些在当代看来简陋的计算工具与苍茫的荒漠图景,正悄然拉开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科研往事的序幕。团队成员将那段“没有计算机便以算盘为刃,没有先进仪器就以双脚为尺”的岁月娓娓道来。当邓稼先先生隐姓埋名28年、将生命献给国防事业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时,孩子们眼中满是崇敬。磨得发亮的算盘珠与泛黄笔记,同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钢铁意志碰撞出震撼回响。光影间,孩子们读懂伟大事业诞生于荆棘之路:真正的英雄,是在命运荒漠中举着理想火把前行的跋涉者。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罗布泊实验现场锻铸实践真知:于身体力行中叩问协同之道
“如何用纸杯、吸管做出‘小卫星’?”实践环节的提问,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讨论、分工协作,手持纸杯、吸管、超轻粘土等简易材料,专注构思、巧手搭建属于自己的 “小卫星” 模型。这个环节不仅是手工制作,更是一次对“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的鲜活践行:孩子们在交流构思、分工协作、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让创造力尽情迸发,更让团队合作的力量悄然生长,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任何突破都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学生制作“小卫星”延续精神火炬:点燃莘莘学子的强国梦想
本次活动以青年视角解码“两弹一星”精神,将历史回顾的厚重、故事讲述的温度与动手实践的活力熔于一炉,为乡村青少年打造出触手可及的红色课堂,这场没有生硬说教的精神传承,正让“两弹一星”的火炬在青春接力中越燃越亮。团队成员表示,青年一代有责任成为精神的“传火者”,此次活动不仅是为乡村青少年播下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种子,更是以青春之力回应时代之问——唯有牢记来路,方能走好前路;唯有传承精神,方能开创未来。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弹筑梦,星晓强国”志愿宣讲团将持续以“三下乡”实践为纽带,把“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种播撒到更多角落,持续引领广大青少年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精神传承中汲取奋进之力,让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在代代接力中薪火相传,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注入奔腾不息的青春洪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子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