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李浩)2025年8月6日至8月26日,麻醉学院“寻访校友”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医学初心的探寻和对前辈的敬意,分赴宣城市广德、宁国、宣州、绩溪、泾县等地的医院,探访了多位扎根基层多年的优秀校友。这些校友以自身二十余载的从医经历为纸,以对患者的赤诚和对专业的坚守为墨,缓缓铺陈出基层医者的成长画卷。这些藏于岁月中的“医学箴言”,宛如点点星光,为仍在校园的学子们照亮了从理论学习迈向临床实践的过渡之路,让他们清晰地看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如何在基层医疗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让“未来医者”的职业轮廓在一次次深度对话中愈发清晰、坚定。
张德文——无影灯下的“全周期守护者”
在广德市人民医院,1999届麻醉科方向校友张德文如今担任麻醉科主任。他凭借二十余年的从业经验,改变了大众认为麻醉医生“仅仅在术前打一针”的固有看法。“我们是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再到术后镇痛与随访整个流程的安全责任人。”他着重指出,麻醉的核心在于安全与个性化医疗,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指标、用药反应,甚至长期预后情况,都需要精准掌控。
回顾在皖医的求学时光,张德文主任难忘师生共进的温暖,也坦言初入临床时曾因操作失误与突发情况倍感压力。“唯有持续积累经验、紧跟技术革新,才能成为沉稳的‘生命守护者’。”他勉励学弟学妹珍惜实习机会,在压力中精进技能,同时注重人文关怀,让麻醉不仅是科学,更成为一门“守护生命的艺术”。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校友张德文合影。徐灿 供图
贾世柱——破局基层肾病困境的守护者
2010届肾内科方向校友、宁国市人民医院肾病学科副主任贾世柱,因洞悉“慢性肾脏病发病率10.8%、基层管理薄弱”的现状,毅然选择扎根肾病领域。初到医院时,肾内科仅3人服务34万人口,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常因延误就诊发展为严重并发症。为改变这一局面,他牵头搭建“慢性病管理+急性并发症处置+透析”肾病服务框架,推行双向转诊“3+1”模式。2015年起深耕腹膜透析技术,选派人员进修,如今腹透中心患者超百人,服务水平居地区领先,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享优质诊疗。身兼临床、教学、科研三职的他,还用“临床是根基、教学拓广度、科研赋高度”的比喻,鼓励基层医生在扎实临床基础上,通过教学相长找不足、从临床难题寻科研灵感,实现三者协同发展。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访谈校友贾世柱。许帜 供图
董亚军——赋能基层骨科发展的推动者
2004届临床专业校友、骨二科副主任董亚军,则以学术赋能临床。他积极参与宣城市医学会创伤分会活动,将前沿理念融入诊疗,规范流程、推动多院协作,同时依托学会平台引资源、育人才。面对学子,他提出“三力”建议:一是筑牢“知识硬实力”,深耕理论、苦练操作,多泡实验室、多跟临床;二是保持“学习续航力”,养成自主追踪医学前沿的习惯;三是涵养“人文共情力”,多接触患者、精进沟通技巧,让技术与温度兼具。他鼓励后辈勇于尝试基层实践与学术探索,在基层医疗舞台实现价值。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访谈校友董亚军。许帜 供图
杨梅——麻醉领域的“传承者”与“引航者”
2003届麻醉学专业校友杨梅,现任宣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寻访过程中她以平易近人的分享,为学子传递着“医路传承”的力量。回忆皖医求学时光,她直言理论学习虽难,但需找到“契合点”,而临床操作的乐趣,从她首次上手脊椎穿刺时便深深扎根——“那种突破压力的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 面对医学路上的焦虑,杨梅分享了实习时老师的教诲:在“病人、麻醉监护设备、手写麻醉单”间找到“最佳位置”,才能游刃有余地践行职责。如今,她也将这份经验传递给学生,同时提醒学子:麻醉学发展迅速,涉及疼痛治疗、睡眠障碍等多个领域,考研、规培、就业需结合自身选择,在“笃行”“致远”中坚守初心。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访谈校友杨梅。胡星 供图
何志强——麻醉医生的“成长答卷人”
绩溪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何志强,用三十载从医经历,为学子勾勒出麻醉医生的“成长路线图”。他强调“基础与临床是麻醉学习的‘双翼’”,药理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需学深悟透,“基本功不扎实,遇到复杂病例就会慌”;而大四大五的实习,是将知识“变现”的黄金期,“要主动扎进手术室,从麻醉诱导到术中管理,每一步都较真”。在能力养成上,何志强将沟通能力比作“润滑剂”——与患者沟通缓解焦虑、与科室协作保障手术衔接、团队内部精准配合,都是麻醉安全的关键;应变能力则是“最后防线”,他分享抢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经历:“秒级反应、分工协作,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面对压力,他的“解压密码”是积累经验、向上学习,而成功救治患者的成就感,正是他持续前行的动力。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校友何志强合影。胡晓海 供图
陈燕、郑敏——临床实践的“引路人”
泾县医院2007届麻醉专业校友陈燕,如今担任疼痛科主任;2000届临床专业的郑敏医生,如今担任重症监护室科室主任。她们通过“沉浸式”分享,让学子们更贴近麻醉临床实际情况。陈燕医生结合典型案例,讲解麻醉学的实际应用与最新进展,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子搭建知识与临床的桥梁;郑敏医生则带领学子参观麻醉科,详细介绍工作流程、设备使用及麻醉药物机制,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基础操作,“直观感受麻醉医生的日常”。两位校友反复强调“珍惜在校时光”,鼓励学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麻醉学需要不断积累与磨练,只有持续进步,才能成为优秀的麻醉医生”。他们的分享,让学子不仅掌握了实践技巧,更体会到医疗工作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图为校友陈燕与社会实践团成员分享工作心得。冯子航 供图
寻访落幕——薪火相传,照亮医路征途
暑假的校友寻访活动,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从广德到泾县,宣城地区的校友们用坚守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用行动践行皖医“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他们或扎根基层破解医疗困境,或深耕专业守护患者安全,或倾心育人传承医学薪火,为在校学子搭建起“校园到临床”的桥梁。对于参与本次活动的学子而言,这次寻访是一次深刻的“职业启蒙”: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麻醉学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明确了学习与成长的方向,更从校友身上感受到医者的责任与温度。
正如社会实践团一位成员所说:“前辈们的经历让我明白,医学之路虽长,但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能在守护健康的征途中发光发热。”这场跨代对话,解码了皖医人的精神基因——无论身处何方,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将初心融入日常,将誓言化为行动。而这份精神,也将如同医院深夜的灯火,在更多年轻医者心中扎根生长,照亮未来守护人民健康的漫漫征途。(通讯员 李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