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童梦绘绿团"实践团队奔赴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吴家场社区与光华公园,开展了为期四天、以"播撒绿色种子,点亮童梦未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战略引领下,该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推动绿色理念在社区层面的传播与实践。
创意拼贴:环保理念的艺术表达
7月13日上午,首场活动"绿色环保卡纸作品制作"在吴家场社区拉开帷幕。志愿者以启发式提问开启课堂:"如果垃圾不分类,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绿色对地球很重要?"孩子们争相举手,踊跃回答,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在创作环节,孩子们运用各色卡纸进行创意拼贴。有的拼出绿色树伞,寓意守护地球;有的拼贴蓝色海洋,呼吁保护水资源。志愿者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关内容融入指导过程,深入浅出地讲解垃圾分类和资源节约知识。最终,所有作品汇聚成一面寓意深远的"绿色梦想墙"。
活动特别设置了"小讲解员"环节。一位孩子举着自己的拼贴画动情地说:"我想让绿色的伞保护地球,不让它被污染破坏。"这真挚的表达赢得了现场居民的广泛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绿色理念相关知识
自然印迹:生态美学的实践体验
7月15日下午,第二场"植物扇面喷绘"活动继续在吴家场社区开展。志愿者首先展示银杏、梧桐等常见植物叶片,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叶脉结构和形态特征,深入浅出地讲解植物在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中的重要功能。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将叶片精心布置于扇面之上,轻轻喷洒颜料。当叶片移开的瞬间,清晰的叶脉轮廓与绚丽的色彩图案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自然艺术品。活动穿插的环保知识问答环节,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强化学习效果,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态知识。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自豪地举着自己制作的扇面相互欣赏,有的表示要将作品带回家中,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这种将自然科学与生态美学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手举作品的合影
▲图参与的小朋友们展示喷扇作品
户外课堂:生态认知的深度体验
7月18日,实践团队将课堂延伸至光华公园,开展"绿色科普绘画教育"活动。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绿色寻宝"游戏,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并识别各类植物叶片、环保标识和生态设施。一位孩子在发现环保提示牌后兴奋地说:"公园里也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
回到绘画区后,孩子们将观察所得转化为艺术创作。有的描绘林木、蝴蝶与鸟类栖息地,有的表现清洁能源与绿色建筑。志愿者在指导过程中,适时讲解低碳生活和生态保护知识,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森林消失会发生什么"等深层生态问题。
在特别的"绿色心愿卡"环节,孩子们认真写下环保承诺:"我要每天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这些质朴的心愿被张贴在"绿色愿景树"上,形成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教育闭环。
▲图为团队在光华公园开展的绘画活动
实践成效:绿色种子的生根发芽
本次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前后测评估发现,参与儿童在环境知识认知、环境态度倾向和环境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均有明显提升。社区居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活动既丰富了儿童的暑期生活,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实践团队探索出的"体验-反思-行动"环境教育模式,为社区层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这种高校与社区联动的教育模式,既发挥了高校的专业优势,又满足了社区的教育需求,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环境教育研究,完善课程设计和评估体系,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系统化发展。通过持续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提升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通讯员 靳露瑶 罗星 翟诗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靳露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