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钱品缘)8月6日,皖南医学院麻醉学院“安娜萨沙”志愿队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刘铭传故居、纪念馆,并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景区讲解员深入交流,深刻感悟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同时调研铭传乡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传承爱国精神,凝聚两岸共识
铭传乡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乡,其故居与纪念馆不仅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联结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志愿队率先参观了刘铭传故居,讲解员着重介绍了庭院里的百年广玉兰树。这棵古树由慈禧太后赐予,刘铭传亲手栽种,历经150余载风雨,至今依旧枝繁叶茂。它“一根两干、同根连理”的独特形态,宛如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象征。讲解员称,每年都有众多台湾同胞专程前来瞻仰,这棵“同根树”已然成为激发爱国情怀、增进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刘铭传纪念馆,志愿队成员借助丰富的史料、文物以及现代化展陈技术,深入了解了刘铭传保卫台湾、建设台湾的卓越功勋。从“抗法保台”到“倡修铁路”,他的一生彰显出心系家国、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如今,刘铭传故居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持续发挥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图为志愿队成员参观铭传故居与纪念馆。顾籽妍 供图
弘扬“刘公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在铭传乡政府,志愿队对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张主任进行了采访。她介绍,当地深入挖掘刘铭传“敢为人先、务实开拓”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近年来,铭传乡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文旅融合促进发展的特色路径。在这条特色路径的探索中,铭传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刘铭传故居等历史遗迹为核心,不断完善周边旅游设施,打造了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碑刻都仿佛在诉说着刘铭传当年的传奇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在“刘公精神”的引领下,铭传乡的干部群众们团结一心、积极进取。他们敢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敢为人先、务实开拓”的精神,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了铭传乡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采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沈怡彤 供图
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乡政府引导农户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与农家乐,构建起“自产自销 + 旅游体验”的闭环模式。同时,依托山地资源开发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等特色采摘园,既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又为脱贫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此外,为了显著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乡政府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着重于绿化工作。不仅对乡村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处理,方便游客出行,还在道路两旁精心规划了绿化带,让游客在旅途中能尽情感受绿色之美。同时,完善了水电供应和网络覆盖,保障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建设生态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的过程中,周边也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布置,进一步改善了乡村的整体环境,营造出绿色、生态、宜人的旅游氛围。
▲图为铭传乡发展现状。钱品缘 供图
公益岗位兜底,巩固脱贫成果
乡政府通过设立景区管理、保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以此保障困难群众能够稳定增加收入。张主任表示:“乡村振兴不仅要助力乡亲们摆脱贫困,更要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此外,铭传乡还积极引导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在访谈过程中,志愿服务队成员了解到,目前已有数十名大学生返回家乡,投身文旅事业,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志愿队成员与当地景区讲解员与民宿老板交流。陈希龙 供图
青砖黛瓦,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同根古树,昭示着血脉的深厚情谊。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志愿队深切体会到,铭传乡的成功实践恰是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的鲜活范例。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合照。彭博远 供图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总结调研成果,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积极传播刘铭传的爱国精神,助力两岸同胞在心灵上达成契合,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钱品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品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