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夏日悠长。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期,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社会实践队深入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为当地孩子们带去了精心打造的多彩课堂。其中,科学类课程作为一大亮点,引领小朋友们走进奇妙无穷的科学世界。实践队队员们精心设计的《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浪漫的光》、《张拉结构》等多门课程,让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亲手触摸自然的奥秘,感受科技的魅力,体验动手的乐趣……骄阳流火的盛夏里,好奇的种子,在颗颗滚烫的心壤间悄然萌发。
▲图为实践队合照
“荷叶魔法”:探索超疏水的奥秘
荷叶上的露珠轻滚如碎玉,晨雾在草叶间凝成剔透的珍珠……这些藏在赤松镇晨光里的寻常景致,走进了实践队队员的课堂。他们以自然为师,用图画连接抽象与具象,用视频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带领孩子们在光影流转中触摸超疏水的奥秘。
老师将叶片的蜡质层比作“春蚕食桑后的银丝软甲”,把表皮的粗糙结构喻为“孩童嬉戏的鹅卵石小径”,和孩子们一起由浅入深,由宏观向微观,让抽象的原理在童趣中生根。队员们在实践中深有体会,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是给孩子教授知识的最好方式。在这场“浸润式启蒙”中,小发明家们各种脑洞层出不穷“永远不脏的校服”“自动清洁的手机壳”“超疏水雨伞”,这些带着童真的创想,正是创新最本真的模样。
▲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踊跃表达想法
“光影奇趣”:玩转色彩与折射
“光,洒在我脸上。”小吴老师的指尖轻触光束,为孩子们点亮心里那道关于“光”的认知。“当丁达尔效应出现时,光便有了形状”,这句藏着科学浪漫的话语,让孩子们眼中的光斑有了诗意的注解。
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粼粼波光,到“澄江静如练,翠峰插天碧”的澄澈光影,老师们先以古诗中的光影意境为引,再从晨露折射的彩虹,到镜面反射的倒影,一步步拆解反射、折射的科学原理,让抽象的定律在观察与实验中变得可感可触。
学习本就是一场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正如古人“格物致知”的智慧,在观察中思考,在实验中求证。暑托班的课堂里,光束穿过棱镜的刹那,不仅映出七色光谱,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于细微处见真知”的种子。当科学原理遇上诗意表达,知识便有了温度,孩子们终将学会以科学之眼观世界,以浪漫之心悟生活,让每一缕穿过岁月的光,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力量。古人云“知行合一”,当自然的馈赠遇上教育的巧思,当科学的种子遇上想象的沃土,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火种,待来日长成支撑创新中国的栋梁之材。
▲图为“光沿直线传播”课堂实验
“巧构之力”:挑战张拉结构
“老师,这么细的一根线竟然这么有力量”“老师,我知道了,它可以做成杯垫,这样就不会再烫桌子了”……孩子们在亲手组建张拉结构模型中体验到奇妙的“巧构之力”——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强的支撑。
在俊贤老师的科普课上,教室变成了一个充满惊奇与协作的小小工坊。孩子们屏息凝神,亲手搭建着由柔韧丝线与轻巧杆件组成的奇妙结构。他们的小手传递材料,眼神调整节点;当原本柔软的丝线在张力作用下展现出惊人的刚性,稳稳托起重物时,眼前的变化彻底颠覆了他们对“坚硬”与“柔软”的固有认知,也让他们直观地触摸到了力学中张力与压力精妙平衡的奥秘。
▲图为“张拉结构”课堂实录
这堂“张拉结构”科普课点燃了孩子们对工程科学的兴趣,更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知识传递的价值。冰冷的科学理论,就这样在孩子们巧手和巧思中,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模型和解决生活小难题的创意火花。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他们与知识建立深刻连接的证明。而那句“可以做成杯垫”的童言,是教学中最珍贵的回响,它见证着知识的种子已悄然穿透课本的边界,深深埋进孩子们好奇的心田,并开始与生活的土壤紧密相连。
▲图为孩子们动手制作“张拉结构”
“萤光童行”实践队科学教育小组始终秉持着“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教育与童心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在赤松搭建的大有可为的科学教育实践平台上,播撒着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了赤松少年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荷叶的疏水自清洁功能使得它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光的折射、反射、散射使得它变得多彩而浪漫,细线与木板的有机组合成就了它超越本身的承重能力。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细心地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感受科学蕴含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相信老师们带来的点点萤光,终将照亮孩子们探索未知的漫漫长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千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