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非遗寻根:
厦门三下乡之旅点亮文化,传承新活力
为响应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号召,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传承密码、助力闽南传统文化焕新,7月19日至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走进厦门,开展三下乡活动。实践队以调研、访谈、体验、义卖为纽带,在与传统技艺的深度互动中解锁文化传承新认知,让年轻视角与千年漆线雕技艺碰撞出别样火花,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三下乡首日,实践队在厦门湖里SM城市广场发放问卷,直面非遗传播的真实图景:超五成受访者对漆线雕等厦门非遗缺乏基本认知。这份调研结果,让实践队成员意识到“非遗走进大众”的迫切性。
图1:民众对漆线雕的认知度
次日,实践队走进聚宝堂漆线雕工作室,在老板蓝永昌的讲解中触摸非遗文物的岁月温度; 当指尖摩挲过漆线雕的历史纹理,“非遗传承如何锚定青春坐标”的叩问悄然涌动,实践队员们带着这份思索奔赴蔡氏漆线雕艺术馆,与传承人张学平、蔡超荣对话,在两位传承人的话语中,打破了“非遗是老一辈的事”的刻板印象,并且近距离观摩“盘、结、绕、堆”的漆线雕技法后,大家更发现:非遗可融入现代设计,钥匙扣、家居装饰都是它“活”起来的模样。
图2:实践队员们参观漆线雕的制作
拍摄者:陈曦
厦门博物馆的参观则让实践队对漆线雕的认知再升级。蔡水况大师的作品《陈元光圣王像》映入大家的眼帘,这漆线如银丝密织,在射灯下勾勒出战袍龙纹,每道纹路都似在呼吸般浮凸颤动,直抵观者心底。队员们在博物馆里发放问卷,试图从大众目光里,叩响非遗传承的时代考题。实践队成员也从中体会到:非遗从不是静止的“老古董”,它一直跟着时代脚步,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7月24日的湖里社区义卖,成为实践成果的“试金石”。实践队带着亲手创作的漆线雕作品去义卖,吸引居民驻足。
图3:社区义卖
拍摄者:董志超
短短六天的寻根之旅,实践队从“非遗旁观者”变身“传播推动者”。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仅让青年触摸到厦门文化根脉,更让他们明白:传承的火种,正藏在每一份年轻的行动里;青春的力量,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靓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