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渐浓,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遗脉承千载,乡行践初心”实践队踏上暑期“三下乡”征程,在泉州这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心灵触摸非遗温度,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书写着青春与传统的相遇篇章。
图为实践队合照
泉州非遗博物馆:藏在古城里的时光密码
踏入展厅,队员们仿佛掉进了闽南文化的万花筒。南音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存在,横抱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还有清脆的拍板,这些乐器与日常所见差异明显。当乐声响起,队员们都下意识地安静下来,那声音不吵不闹,却能将人拉入另一个时空。队员们采访了南音乐手,得知学习南音得从小开始打基础,他们学习南音一开始都是凭着兴趣接触,到后来跟着专业的演奏团一起演奏,最终成长为成熟的南音乐手。
图为南音乐手们演奏南音
如果说南音是听觉的盛宴,永春纸织画便是视觉的留白艺术。队员们首次见到以纸张为 “线”,如织布般编出画面。据悉,这门手艺自隋末唐初便已存在,曾是皇宫贡品。纸张在经纬线中穿插,尽显闽南人的巧思。
图为永春纸织画的制作演示
曹淑贞彩扎花灯工作室:一盏花灯里的匠心
推开工作室的门,满屋花灯便撞入眼帘——竹篾弯成的架子撑着形状,外面糊着丝绸,挂在屋里一晃,光从布面透出来,极具传统闽南韵味。
图为花灯展示
工作室的主人曹淑贞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热情向队员们介绍泉州花灯的历史渊源:“泉州花灯从唐朝就有了,在宋元时期最热闹,经历千年,承载着我们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图为曹淑贞老师正向实践队介绍花灯
泉州西街:民众心声映传承
在古色古香的西街,实践队队员们手持问卷与录音设备采访路人,收获了诸多宝贵见解。路人们均强调传承非遗的重要性。“非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不能让它们消失。”民众的声音,为队员们理解非遗传承现状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采访路人
惟香堂:金丝绕指间,续写泉州香道传奇
泉州西街的幽深古巷中,惟香堂是世遗泉州的文化名片。主人李春生老师从事手工香制作数十年,其“金丝线香”——细香上可见金色纹路,尤为出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惟香堂的老方子,经李老师数十年改良而成,如今已被故宫收藏。
开元寺:古刹里的文脉印记
泉州开元寺,作为泉州文化的重要地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宗教文化。讲解员林财源老师以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调介绍:“开元寺从千年前就站在这儿,泉州城起起落落,它都看着呢。”队员们凑近观察墙上历经风霜的砖块,仍能感受到老建筑蕴含的安稳气息。
图为林财源老师为实践队讲解开元寺历史
队员们在开元寺附近采访游客时,有北方游客表示:“我们是从北方来的,开元寺比较出名,所以来参观也很想感受这方面的文化。” 当被问及希望通过何种方式宣传泉州非遗时,一位小朋友回答:“希望通过拍抖音,因为我自己在拍视频。” 这让队员们意识到新媒体对非遗文化传播的深层作用。
弦外古琴艺术馆:指尖流转的千年雅韵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五代,2011 年,泉州古琴艺术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清、和、淡、雅” 的独特意境。弦外古琴艺术馆的黄宝辉老师弹奏的古琴曲,声音清越宁静。他告诉队员们:“古琴的五根弦对应五行,长度三尺六寸五,暗合一年 365 天,古人把道理都做进琴里了,同时也上升到一种学问:琴学。”如今学古琴的人增多,黄老师认为这正是非遗“活起来”的体现。
图为黄宝辉老师弹奏古琴
随后,黄宝辉老师邀请队员们尝试弹琴。有队员手指刚触碰琴弦,便被那清冽的音色打动,但若想按准音位却并非易事,手指要么按不住弦,要么弹出的音发飘。老师见状笑着说:“弹奏古琴可不简单呐。” 除了试弹,队员们还体验了古琴拓印技术。每张古琴制作时,背面都会拓印名称与制作者信息,队员们用红墨水在纸上小心拓印出图案或汉字。有队员感慨:“每一个拓印的背后,都是制作者对古琴倾注的无数心血,特别有意义。”
图为黄宝辉老师向队员介绍古琴琴谱
青春遇非遗,守护见初心
此次三下乡让队员们深知,非遗传承需青年接力。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东西,是有人在天天做、有人在记挂的活手艺。唯有年轻一代主动守护、创新传播,泉州非遗方能跨越时光,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撰文 | 王鸿镪
图片 | 郑可欣
审核 | 曾宇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鸿镪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