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乡村美育教育新路径,赋能乡村振兴促文旅融合新发展,2025年8月14日至27日,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宜美乡兴志愿服务队于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在樟海镇团委、李场社区等单位的支持下顺利实施,团队由教师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唐辉、美术教师贾高明担任指导,张茂花、黄万玲等10名学生组成。
从世界樟海的万亩油樟林,到李场社区的石板街;从年产值17亿元的产业数据,到30余名儿童手中的斑斓颜料、剪纸和草龙,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美育唤醒乡村,完成了一场文旅资源与乡土教育的深度对话。
▲图为开班仪式合影
活动伊始,一场主题为“宜美乡兴,樟海有约”的公益课程在李场社区正式启动。为期六天的课程涵盖糖画、剪纸、扎染、草龙制作等多项非遗体验项目,并混合趣味数学、英语儿歌、红色教育等多元学习内容。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体验各类非遗项目,完成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图为学生们展示剪纸作品
教学期间,一部分志愿者负责课程,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在李场幼儿园开展墙绘工作。他们根据幼儿园的场地特点,以“海滩乐园”为主题,绘制了一幅孩童戏沙图,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提升了空间美育功能。
▲图为志愿者为幼儿园创作的墙绘
8月16日,宜美乡兴志愿队走进世界樟海景区,用镜头记录绿色发展实践。他们拍摄油樟展示中心的根雕作品,记录废渣变生物质燃料的循环利用过程;利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下“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康养旅游”三产融合的产业图景。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一片叶子能提樟油,一截废木可做根雕,连废渣都能再利用——这就是樟海的‘八张国家级名片’。”志愿者们将拍摄素材剪辑成视频,发布在媒体账号,积极宣传世界樟海。宣传片也为志愿者后续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当孩子们用石头画出家乡的油樟树时,画下的不仅是树木,更是对产业振兴的直观理解。
▲图为志愿者在世界樟海景区拍素材
同一时间,产业调研组前往大塔桂圆种植园区开展调研,沿途果林连片,桂圆挂满枝头。通过与农户交流,调研组了解到当地在农技指导下持续推进品种改良,桂圆品质稳步提升,但虫害频发问题仍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同时,据随行司机介绍,大塔社区形成“山下果木,山上油樟”的种植格局,因桂圆、荔枝等喜酸性土壤,多种植于山下,而山上则以油樟为主。
▲图为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的大塔桂圆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志愿者了解到家长及孩子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认知情况,同时也发现了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不少年轻父母会拿出手机,展示孩子沉迷短视频的证据,还提到学校美术课实用性不足,自家孩子更愿意刷视频、打游戏。志愿者整理了收集的问卷即“樟海镇家长关于非遗课程及儿童美育认知情况问卷”与“樟海镇儿童美育与非遗认知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数据背后,一个清晰的乡村美育现状图景浮现:非遗传承断层、文旅资源“养在深闺”、教育需求亟待破题。
▲图为志愿者和家长交流
青春因奉献而厚重,教育因坚守而深远。此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深入乡村一线,发挥专业优势,推动非遗文化进课堂,提升儿童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宜美乡兴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这一段短暂却充实的旅程,既是孩子们成长的新起点,也是高校学子践行社会服务使命的坚实一步。
撰文:何璐 叶美琪
审核:张茂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茂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