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如慧) 7月2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石门中心小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英’为旬阳,微光成芒”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一堂《三只小猪》儿童剧课,为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英语学习体验。这场凝聚着团队协作与教育匠心的课堂,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广泛喜爱,更在教学相长中彰显了支教的深层意义。
在这堂课开始的前一天,恰逢大雨造成了几个小时的停电,但这也成为了一段深刻记忆的起点。当时,王如慧老师与曹宇萍老师正为次日的《三只小猪》儿童剧课备课,计划为孩子们制作角色卡。她们认为,手绘的角色卡比彩印更显亲切,便决定亲手绘制。起初,两人对着剧本打的草稿线条稚嫩,猪的形象不够标准,相视一笑后,她们向小贾老师和小朱老师求助,两位老师欣然同意帮忙。
昏暗的办公室里,王老师和曹老师举着手电筒照明,小贾老师与小朱老师执笔勾勒角色轮廓。专业的画技让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完成轮廓后,两位老师便转去准备自己的课程。随后,王老师与曹老师借着微光为角色卡上色,其他没课的老师路过时,也主动帮忙举手机照明。整个过程中,众人默契配合,无需过多言语,在光影与色彩的交织中凝聚起共同的力量。
▲图为队员合作成果
次日的课堂上,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当角色卡被拿出时,大家的积极性更显强烈,每组同学上场表演时,都会将角色卡别在胸前。或许是感受到了老师们的用心,每组的表演都十分投入:孩子们手持台词,发音清晰且富有感情,还搭配着形象的动作;偶有同学卡壳,其他同学会及时提醒,最终每组都顺利完成了表演。
作为本次支教的最后一堂课,《三只小猪》在课后回收的问卷中获得了孩子们的广泛认可,不少孩子在“最喜欢的课”一栏填写了这门课程。问卷反馈显示,这堂课对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了多方面即时影响:剧情与英语台词的结合,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故事场景中接触英语,降低了对陌生语言的疏离感,部分孩子留言称“原来英语课可以这么有意思”;口语表达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尽管多是简单句式,但在角色扮演情境中,他们敢于开口、尝试发音的状态明显优于日常课堂;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孤立任务,同伴间的互助既能解决即时遇到的表达难题,也能增强面对英语交流的底气,有孩子在问卷中写道“和同学一起说英语,就不害怕说错了”。
▲图为绘本表演实录
这些反馈表明,这堂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英语课,在激发学习兴趣、破除表达畏惧、建立学习信心等方面取得了即时效果。对于长期处于传统课堂模式的孩子们而言,这样的体验为他们打开了认识英语学习的新视角——语言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可以用于交流、表达情感的工具。
这一过程也让人们看到,教育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共同付出的结果。那些共同举过的手电筒、为角色卡添过的颜色、藏在细节里的默契,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他们会记得,曾有一群人为了让他们展露笑容,认真、努力且坚定地一起完成过一件小事。
▲图为队员合影
而这,正是支教珍贵意义的体现:支教老师给予孩子们陪伴,孩子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答案——关于爱,关于联结,关于一群人如何将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三只小猪》这堂课留下的,不仅是温暖的记忆,更有对英语学习的全新认知,为孩子们未来接触这门语言时,埋下了一颗愿意主动探索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