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企业基层服务真的落实了吗
8月1日,江苏大学“源起”实践团深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了一场以“聚焦基层服务,感知企业脉搏”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旨在深入了解高新技术企业基层服务的真实状况,探究其如何赋能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并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横向标识牌。李嘉成供图
本次调研的核心环节是与企业各层级员工的面对面访谈。实践团成员们与来自研发、生产、管理等多个岗位的十余名员工进行了深入交流,聆听了他们对于公司政策传达、职业培训、福利保障、文化生活及沟通渠道等多维度基层服务的切身感受与评价。其中,与一位36岁的技术部门员工李女士的谈话,给队员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他们对基层服务更深层次的思考。
李女士在公司已工作逾十年,是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交谈中,她首先肯定了所在单位在基层服务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公司的培训机会不少,能学到新东西;食堂饭菜口味不错,节假日福利也都有。”她坦言,这些基础的保障措施确实为员工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
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李女士也坦诚地分享了她作为一位中年职场女性所面临的独特压力与困扰,并指出了她认为基层服务可以进一步精细化、人性化的方面:
其一,“刚性”工作制度与“弹性”家庭需求的矛盾。 李女士提到,公司现行的考勤制度和会议安排有时略显僵化。“比如偶尔需要提前下班接生病的孩子,或者参加家长会,虽然流程上可以请假,但无形中会感到一种绩效压力和文化压力,担心频繁因家庭事由请假会影响上级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年终考核。”她希望企业能更深入地理解并体谅员工,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的实际困难,探索推行更具弹性的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可能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允许请假的层面。
其二,心理健康支持的“缺失”。她指出,在高强度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压力无处不在,但公司目前提供的心理关怀多局限于一年一度的体检和偶尔举办的讲座,缺乏常态化、易获取且能保护隐私的专业心理疏导渠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像两块石头压在心上,有时真的很想找人聊聊,但又怕被贴上‘抗压能力差’的标签。”
其三,服务内容与员工生命阶段变化的“脱节”。 李女士感到,现有的很多福利和活动设计似乎更偏向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或年资较浅的员工,对于像她这样处于职业发展中段、同时家庭负担较重的员工,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比如,更多的不是团建聚餐,而是希望能有针对子女教育的辅导资源分享,或是提供更优惠、更可靠的暑期托班服务信息,帮助其解决实实在在的‘看护难’问题。”
谈及这些现实的压力与期待,李女士感慨地说出了一句充满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的话:“政策很好,但落到员工身上,有时感觉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温暖,却很难真切地感受到温度。”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员工的共同心声:他们肯定宏观层面的努力,但更渴望基层服务能突破“最后一层隔阂”,更加精准地触达个体最真实、最细腻的需求,带来可感知的温暖与改变。
李女士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如何改善基层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如她一般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提升其满意度和幸福感?实践团在调研后思考认为,关键在于推动服务从“有”到“优”、从“泛”到“精”的转变:企业应担当更多责任,探索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制度,引入员工援助计划(EAP)等专业心理支持体系,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结构的员工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福利包和支持方案。园区层面亦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共同构建一个支持员工全面发展、工作与生活更加平衡的良性生态。
图为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竖向标识牌。李嘉成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观察,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实践团队员李嘉成在总结时感慨道道此次调研让他真正理解了基层服务对于社会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的确,优质的基层服务是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基石,它关乎每一位劳动者的尊严与幸福。这需要企业的远见与担当,将员工福祉真正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也呼唤着青年的洞察与担当,如同“源起”实践团一样,深入基层,感知脉动,将所学所知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向善发展的青春力量。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击碎那“一层玻璃”,让政策的阳光与服务的温暖,毫无隔阂地照耀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身上。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嘉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