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何梦洁) 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与四川“民族地区健康促进行动”号召,8月16至18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节气处方”青年队一行10人,翻越平均海拔2100米的盘山雾道,深入凉山州越西县马拖镇依觉村,围绕“二十四节气里的健康密码”主题,开展入户巡诊、双语科普、健康调研等系列活动,把三甲课堂搬到火塘边,让彝寨老人、儿童第一次拥有了“带不走的处方”。带队老师和队长再次核对问卷与仪器清单:折叠式血压计4台、血糖仪5套、指夹脉搏血氧仪6个、双语健康卡200份……“同学们,今天我们不是简单的送医送药,而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彝家,把‘健康中国’的宏大命题翻译成彝寨灶台旁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语言。”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与李老师的叮咛交织在一起,成为这趟“行走的思政课”最鲜活的序章。
图为队员与阿伯亲切交谈,开展“三高”调研,传递健康关怀。何梦洁 供图 清晨8:00 ,雾气尚未散完,两组队员已背着仪器箱分头出发。火塘的微光从木门缝隙透出,阿伯阿婆听见敲门声,披着查尔瓦出来迎接。队员们用刚学的彝语问候“卡沙沙”,阿伯笑得眼角堆满皱纹。血压计袖带第一次缠上阿伯的手臂,屏幕跳出“178/102 mmHg”的数字,空气瞬间凝固。阿伯却摆摆手:“头不晕,就不看病。”曲木克布立即蹲下,把双语《依觉村慢病首诊卡》铺在膝头,用彝语写下“高血压三级”,又在汉语栏标注“建议就诊”。为了让阿伯听得懂“6克盐”的概念,队员把随身携带的啤酒瓶盖洗净,盛满盐粒递到她掌心,“阿伯,以后每天炒菜,一平盖就够。”三天里,队员们走遍67户,新建54份健康档案,完成67次血压、血糖初筛,双语健康卡第一次被塞进大山深处的火塘边。
图为队员为阿伯测量血压,以专业和爱守护健康。何梦洁 供图17日一早,村委会院坝变身“流动幼儿园”。没有滑梯、没有积木,只有一块贴满卡通病毒卡片的画板。曲木克布把《洗手四季歌》编成彝族童谣:“春季风来手要洗,夏季雨来手要搓……”6名4到7岁的孩子在10分钟内完成“七步洗手法”实操,正确率从12%飙升到86%。随后展开的“病毒大富翁”地贴游戏,更是把科普做成闯关:掷骰子、答题、前进一步。“诺如病毒最怕什么?”“高温和肥皂!”孩子们用彝汉双语抢答,笑声盖过了蝉鸣。实践队队员、2024级智装专业学生曲木克布是土生土长的凉山男孩,他俯身为弟弟拉好口罩,“我也是从山里走出去的,今天回来,就想把当年没人教我的健康知识教给他们。”
图为队员耐心教导“七步洗手法”,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健康种子。何梦洁 供图走访结束,问卷数据堆成厚厚一摞:高血压知晓率82%,规范服药率仅27%;高血糖筛查率34%,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率0%;高血脂自报率12%,实测超标率41%。老人最关心的“盐放多少、酒能不能喝、农忙没时间运动”三大难题被提炼成“三件宝”——柄处刻着立秋6g、处暑5g、白露4g的控盐勺;将彝族传统饮食“坨坨肉”“荞麦粑粑”重新搭配而成的“节气食谱”;背面印有县医院慢病门诊二维码的“云端问诊卡”。18日下午,首批50套“三件宝”移交村支书,2名村医和妇女主任成为首批“健康明白人”。村医阿牛莫接过控盐勺,笑得像捧着一件圣物:“以后我背着药箱上山,也能带着‘处方’下山。”
图为队员们专注梳理调研数据,为健康行动做铺垫。何梦洁 供图
傍晚,队员们来到挂满奖状的“光荣军属”加巴叔叔家。堂屋正中,儿子在部队获得的“优秀士兵”奖章闪着光。队员用彝语演绎“咳嗽礼仪三步曲”,示范开窗通风“321”法:每天3次、每次2分钟、对流1条线。加巴叔叔听得认真,突然起身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娃娃们在部队保家卫国,你们在家帮我们保健康,一样光荣!”核桃树下,几十名村民围坐,一场“立秋话养生”坝坝会就地开讲。队员把最后一张“节气处方”贴上公告栏:今日立秋,早晚添衣,饮食减盐3g,散步30分,健康多一分。夕阳照在处方上,像给彝寨镀上一层金边。
18日下午,青年队在村委会完成最后一份问卷录入,形成《依觉村健康画像1.0》。那把刻着节气的控盐勺,被阿伯阿婆挂在灶台上方,与炊烟一起迎接新的四季。返程的车灯再次亮起,蒋林灿队员在笔记本上写下实践日志:“我们把课堂搬到大山深处,才发现‘健康中国’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一克盐、每一次问诊、每一个微笑。”车轮驶出云海,星空低垂,仿佛为这场“行走的思政课”盖上印章——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故事才刚刚开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梦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