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深处有“花”开 —— 探访挑花技艺,聆听传承人的坚守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3 20: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佳 付佩鑫 朱奕红 张馨凌   阅读 78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 年 7 月 16 日至 19 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彝路承光” 非遗红色文化宣传队的青年,走进四川凉山冕宁小北街,探访冕宁挑花第三代传人宋学远(人称:“花大姐”)及其挑花铺,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体验与专访,深入了解这门承载彝家文化与情感的非遗手艺,旨在挖掘并传播冕宁挑花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助力非遗传承。

见到宋老师时,实践团队带着真诚的问候上前,她立刻笑着起身:“很高兴见到你们,盼着你们来呢!”

宋老师麻利地支起房前的小木桌,铺开一匹特别的黑棉布,指尖捏起那支磨得温润的白色水笔。“挑花第一步,是把心里的纹样落到布上。挑花的灵魂在‘心手相应’。水笔在黑棉布上轻划,手腕一转,牡丹花瓣的弧度恰好贴合掌心的弧度 ——‘你看,这圆不是画出来的,是摸出来的,像摸山里的月亮,得有温度’。”

图为实践队在挑花铺看宋老师进行拓稿。钟瑷宁供图

笔锋停顿的间隙,宋老师说起了她的故事。“打记事起,奶奶和妈妈的手指就没离开过针线。” 她指尖划过布面,像是触碰着童年的记忆,“七岁学打底,十岁绣完整朵花,现在我是家里第三代传人了,如今我的女儿也掌握了这门手艺”。她指着墙上的作品,万字纹是平安,石榴纹是多福,“彝家人的日子,都绣在这些图案里—姑娘的嫁衣要有凤凰,寓意展翅高飞;小孩的背带绣小鹿,盼着跑得快、少生病。”​

临走时,宋老师神秘地撕了几块特殊的黑色布料,突然说:“给你们每个人都画一幅吧,你们年轻人爱新鲜,我给你们画点不一样的” 白笔落布,鸳鸯的颈交缠成‘心’形,鹿的角弯成‘笑’的弧度:‘这是彝家给年轻人的祝福,比说 “加油” 实在。” 最动人的是宋老师创意地为学校画的校徽,彝式花纹围着校徽主体,像双手托着星光。

“拓稿只是开始,后面的挑、绣、补才见真功夫。” 宋老师握着实践团队的手,语气里满是期待:“你们年轻人学东西快,多琢磨多练习,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冕宁挑花,这门手艺就不会老。”

返程前,实践团队把刚打印好的合照递过去。宋老师捧着照片反复看,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光:“你们能来,比啥都好。”

图为宋老师看实践队为宋老师打印的照片。李佳供图

几天后的 7 月 19 日,实践团队为宋老师做了一个专访。说到给孩童的挑花衣,她的眼神格外温柔,熟练的从屋里拿了两件小孩的挑花衣服,手指轻轻点着衣面:“你看这两件小衣服,黑底衬着白绣花,花朵、叶片的纹样规整又鲜活。冕宁这边,谁家添了新娃娃,家里巧手妇人就爱凑一块绣这小衣,针脚里藏的全是‘平安长大’‘顺遂无忧’的念想,一针一线往好里缝,把对孩子的疼惜都绣进这花样里喽。”

当被问及对继承人的寄望,宋老师放下水笔,指尖在布面上轻轻点了点。“我常跟女儿说,手艺传到她手上,就不是自家的私产了。” 她望向房前嘈杂的街道,“当年奶奶教我时总说,线要拉正,心要放静,挑花不仅是绣图案,更是绣人心。现在我对学徒只有一个盼头:别嫌这活计慢,别嫌赚得少,只要手里有针,眼里有光,就把这纹样一代代绣下去。”

图为实践队在为宋老师进行采访。付佩鑫供图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实践团队这群年轻人身上,语气里带着恳切:“要是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哪怕只是学个皮毛,知道咱们冕宁有这么门挑花手艺,知道这些图案里藏着彝家人的祝福,我就知足了。继承人不一定要守着铺子过一辈子,哪怕她在外头工作,逢年过节绣个帕子、缝个挂件,把这份念想带在身边,这手艺就活着呢。”

专访结束时,实践团队起身告别,宋老师送实践团队到巷口,手里还拿着那块待绣的布。“有空再来玩,带着你们的挑花给我瞧瞧。” 她笑着挥手,阳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实践团队点头应着,走出老远回头,还能看见她站在铺子前,身影和那些绣着岁月的作品融在一起,温暖又踏实。

图为实践队与宋老师的合照。朱奕红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奕红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