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 “三下乡” 社会实践育人要求,7 月 4 日至 26 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湘桂遗遗寻脉队” 奔赴乡土深处,以 “解码文化基因,传播中华根脉” 为使命,从江头村的族谱墨香,到鲁水村的古建苔痕;从大碧头村的扬琴余韵,到留公村的果园生机,在 23 天里编织出一幅 “青春探脉乡土文化” 的生动长卷。
一、江头村:族谱摊开的 “时光絮语”
木桌前,泛黄族谱在指尖轻颤。江头村老人指腹摩挲着斑驳字迹,将家族迁徙的辙印、宗族繁衍的故事 缓缓道来。实践团成员逐行梳理世系,在 “族规里的勤俭持家”“民俗中的敬祖传统”中,解码出乡土社会运转的文化逻辑 —— 原来,一部族谱不仅是血脉图谱,更是乡土文化传承的 “基因测序图”。
图为实践团在江头村村民家中查看族谱、了解村庄发展史
二、鲁水村:古民居里的 “建筑密码”
鲁水村古民居前,杂草漫过石阶,却掩不住砖石间的文化密码。村民戴着草帽引路,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扫过木雕上的 “松鹤延年”、门楣里的 “耕读传家”,甚至从院落排水的暗渠设计,读出古人 “天人合一” 的生存智慧。每一道风化的纹路、每一处褪色的彩绘,都在诉说乡土建筑与文化共生的 “岁月辩证法”。
图为鲁水村村民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当地古民居
三、大碧头村:扬琴弦上的 “代际和鸣”
老屋内,扬琴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在琴弦间流转,清音绕梁。实践团成员握起琴竹,从 “按弦的力度” 学起,在 “音阶的呼吸” 中体悟 :当年轻手掌握住传承的接力棒,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代际间共鸣的文化活态。传承人眼角的笑意,与成员们额头的汗珠交融,凝成 “守艺” 与 “传新” 的动人交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大碧头村扬琴非遗传承人学习弹奏技艺
四、留公村:果园深处的 “农耕哲思”
黄皮果林里,村民摘下鲜果递向实践团:“这果子甜,全靠‘春种一粒粟’的耐心。” 从 “秸秆还田的循环智慧” 到 “品牌包装的文化赋能”,成员们发现:这片果园不仅是经济载体,更藏着 “勤者有获” 的农耕哲学。当产业与文化交织,乡土振兴便有了“根脉永续” 的底气 。
图为留公村村民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黄皮果种植基地
五、古祠定格:青春与文化的 “双向奔赴”
古祠堂前,草帽下的笑靥与斑驳砖墙相映。23 天的探脉之旅,在快门声中定格为一张合影 —— 它不仅是实践的句点,更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文化对话的起点。从 “文化解码” 到 “传播赋能”,实践团的脚步,正将湘桂乡土的文化基因,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古祠堂门口合影
从族谱里的时光絮语,到果园中的农耕哲思,“湘桂遗韵寻脉队” 的三下乡实践,是一场 “青春与乡土文化的双向解码”:青年读懂了文化传承的厚重,乡土文化也因青春注入而焕发新机。当更多年轻身影踏上寻脉之路,中华文化的根脉,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生长出更繁茂的枝桠。
撰文|朱晓宇
图片|朱晓宇 蒋沛树 刘荣凯 盘赟
审核|朱晓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