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朱真)七月流火,暑意渐盛。2025年暑假,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育”见街巷实践队的队员们分赴湖北、广东、浙江三省,深入三十余个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调研,在实地调研与面对面访谈中触摸历史文化古迹,探寻街区教育意义。
一、探寻瑰宝:实地调研各街区文化资源
实践队成员依据调研情况,将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资源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分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各类古建筑,它们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队成员体验了许多非遗艺术,与非遗传承人开展面对面交流。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非遗文化
多数历史文化街区内存有革命遗址,是见证着中国革命文化的宝贵历史遗存。如湖北武汉的八七会议遗址,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辨。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八七会议会址历史文化街区
实践队成员在考察中发现,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融入了诸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诚如新时代文艺惠民大舞台、城市精神风貌专题展览等,让游客与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文艺惠民大舞台
二、走入街巷:探索公民教育功能实践
在教育资源分布方面,各个街区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等因素的影响,有着特色鲜明的格局。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一主两次两片区”的功能结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构建“一河两街”空间格局、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精心规划“两带三群”……这些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展现出各地域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教育体验形式。除了讲解和展示,街区相关部门还设置了互动体验课程,如古建筑修复体验、非遗技艺学习等。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出线上虚拟展览和互动游戏。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街区展览
此外,各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自身优势打造了独特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方式。如一里街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其“街巷密集、尺度紧凑、功能混合”的特点,营造“生活即教育”的沉浸街区模型。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一里街济阳桥茶馆
三、访谈总结:寻求城市文脉复活燃点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与多方主体进行访谈交流,汲取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盘活城市文脉的经验。
在与章安历史文化街区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街区如何结合现有的非遗资源和生态教育基础,打造特色非遗研学课程。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郑米华的访谈
在与南关厢街区物业办公室马先生的交流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如何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搭建起街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南关厢街区物业办公室马先生交流
在与广州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驿站负责人的访谈中,实践队总结出在保护中拓展文旅体验空间的经验。
▲图为驿站负责人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街区
从各历史文化街区的访谈中可见,城市文化未来发展正呈现多元融合的鲜明趋势,并都指向同一方向——注重历史资源的活态传承,以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
结语
当青石板的纹路与红色印记在调研中重叠,当教育的星火在街巷间燎原,当未来的蓝图在访谈中渐次铺展,这场“育见街巷”的旅程,印证了新时代青年以自身的力量响应“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时代号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