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育新苗,乡土寻美绽童心 —— “萤光童行”实践队暑期美育支教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6 13: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丁千芷 沈涵 王佳语 张子琪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一、乡土呼唤,美育启航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美育培根铸魂的使命愈显铿锵——教育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再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核心要义,推动五育融合从政策文本走向乡土深耕。承此战略,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暑期实践队于2025年7月进驻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黄泥垄村、仙桥村、亚虎集团四大点位,紧扣浙江“千万工程”基因,在村野阡陌间铺展“五育并举”的赤松答卷。这场以童心为号、以乡土为基的美育远征,正为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注入青春动能。

二、五育融合,乡土课堂寻“美”记

德美相济,涵养乡土情怀

白纸之上,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正被稚拙的线条描绘;色彩之间,沉寂三千年的“暑”字在彩墨的点染中灼灼生辉。一场扎根乡土文化的美育实践,于暑期课堂上生动展开。

在《呼兰河传》特色课堂上,孩子们通过“人物剖析—场景共读—绘画想象”三阶教学,深入理解萧红笔下的乡土人情。祖父佝偻的身影与“我”的小小轮廓在纸上跃动,一场真假稻谷的激烈争夺赛正在上演,一座座充满奇思妙想的园子被赋予生命……这些活动将文学经典中的乡土之美转化为具象化的德育载体,悄然唤醒了孩子们心中“吾土吾民”的文化认同。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大暑节气主题课上,实践队员巧妙融合农事科普与文字美学。孩子们在学习“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等独特物候现象的过程中,感悟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智慧。在创作环节尤为热情——他们或将“暑”字变形为躬身劳作的农人,或为“暑”字铺展上金黄的麦浪,在一笔一划中触摸先民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将抽象的文化之美化作可触可感的民族记忆。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孩子们与《呼兰河传》中乡土人物共情时的专注,在甲骨文象形奥秘前发出的惊叹,正是德育悄然萌发的沃土。“萤光童行”实践队通过深度挖掘乡土资源,让德育借美育之舟渡入童心,使“爱家乡”的情感种子在文学与艺术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智美共启,解码传统与新知

科学解码万物规律,美育赋予规律以温度。当孩子们用碘酒在宣纸上作画时,化学公式演绎出神奇的色彩魔术;当他们描摹人民币的山水纹样时,金融知识化作流动的文化课堂。严谨的科学与悠久的文明温柔相遇,知识褪去枯燥,文化不再遥远,每个孩子都能寻获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走进无字天书》实验课成为智育与美育交织的魔法书页。蜡烛密信中蜡油与颜料的物理博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疏水屏障”;碘酒与维C的氧化还原之舞,将抽象的化学反应变为视觉化的七彩奇境;白醋碳化实验更让纸张的褐变过程成为焦糖色的自然拓印。孩子们用实验成果创作密信画作,不仅解码了科学原理,更收获了“生活中的科学之美”。

“天圆地方,货币通神。”在钱币简史课堂上,那些拓印于人民币上的桂林烟波、泰山朝暾,恰似一扇扇文化之窗——孩子们在辨认风景地标的过程中,既理解了“钱帛通神”的金融本质,更读懂了“山水载道”的文明密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合科技、环保、家乡特色等元素设计的“未来货币”,既是对“量入为出”理财观的具象诠释,更是对“器以载道”传统美学的当代演绎。

科学遇见艺术,数字拥抱美学,教育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这些课堂上的奇妙时刻,正是智育与美育融合的见证——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美的震撼,在创造中领悟真的奥秘。

创美同行,放飞想象与协作

7月21日,“萤光童行”实践队亚虎集团点位,拼贴诗画与“阿卡贝拉”课程相继展开。孩子们用想象裁拼诗意,借声韵协作接力,共同编织了一段关于美与协作的成长故事。​

拼贴诗画课堂上,林佳双老师创新美育与劳育方式,指导学生将废旧报纸“变废为美”,创作出富有诗意的视觉艺术作品。跳脱的诗句与稚嫩的图画交叠,展现出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和对“美”的独特诠释。美育、智育与劳育并举,助力孩子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

下午,阿卡贝拉人声魔法课程上,杨正仪老师通过节奏训练与音阶教学,带领孩子们体验纯净人声的韵律之美。从羞涩哼鸣到分声部合唱,孩子们在旋律交织中提升了不仅节奏感,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生动体现了美育在培养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美育是丰厚道德情感、激发想象创造的基础工程。“当孩子们用拼贴诗创造世界,以阿卡贝拉唱出青春时,我深深感到,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从平凡中发现美,让每个孩子的想象都能有回响,让不同的创意在协作里和合共生,这种美的滋养,使人格更健全,让生命更有温度。”点位班主任张老师感慨道。

三、婺韵萦怀,美育花开

当悠扬的板胡琴声在金华市金东区北山口村教室响起,资深婺剧艺术家叶老师正以琴作舟,载孩子们畅游传统艺术的长河。这场以“专业授课+沉浸体验+文化调研”为模式的婺剧传承活动,生动演绎了传统文化与美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琴声引路,美育扎根

叶老师先深情讲述了自己与婺剧的不解之缘,再以红色婺剧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革命精神与时代主旋律化作生动的艺术语言。他的介绍深入浅出,如引路人般为孩子们打开戏剧世界的大门。板胡与二胡的音色对比、经典选段的现场演绎,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审美启蒙的种子。琴弦震颤间,角色灵魂与人生况味悄然浸润心灵。

‌童趣体验,文化生温

在北山口村,婺剧之美从舞台浸润至指尖。孩子们屏息试戴流光溢彩的凤冠,指尖轻抚婚嫁喜袍的金线刺绣,在木剑交击中体验戏曲冲突的张力。一名男孩头顶凤冠凝神感受文化之重,另一名少年执剑而立摹画英雄气概——‌道具与服饰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美育载体‌。在村团委老师的引导下,互动表演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鲜活的肢体表达,传统文化在童趣探索中焕发新生。

‌青春丈量,传承致远

实践队的脚步延伸了美育的广度。在中国婺剧文化公园,队员从水袖雕塑的柔美与剧目群像的刚毅中,解读婺剧“刚柔并济”的艺术哲学;《宫锦袍》雕塑眉宇间的历史厚重,呼应着红色婺剧的精神内核。梅兰芳“京剧寻祖到婺剧”的评语揭示婺剧艺术源流的深度;《铁血红颜》等新创剧目则彰显了传统美学在当代的创新活力。青年一代的文化溯源,为传承注入了思辨与创新的力量。

三代人的接力勾勒出美育的完整图景:艺术家的倾心传授奠定深厚底蕴,孩童的新奇触摸点燃炽热兴趣,青年的深度求索激发锐意创新。当叶老的琴声、孩童的笑语、青年的足迹交织成曲,婺剧这朵“艺术之花”便在代际传递中绽放出永恒芬芳——它不仅是金华的文化基因,更是美育沃土上绽放的民族文化自信之花。

四、礼成见真章:闭营里的美育答卷

7月25日下午,结营仪式在仙桥镇政府礼堂举行。赤松镇少年们以歌舞、朗诵、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呈现19天美育实践的素养成果。舞台上的自信表达与协作默契,见证其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的多维提升。这场以乡土为舞台的展演,既是五育融合成效的集中表达,更是“美育浸润行动”在基层土壤结出的饱满答卷。

赤松暮色浸染阡陌,美育实践的深层价值愈显峥嵘。“萤光童行”实践队牢记书记嘱托,以三重范式锚定战略坐标:

一曰“扎根”:深植乡土沃野,淬炼农耕符号、节气智慧、婺剧美学的文化养料,沃灌乡土童心的精神根系,滋养其与大地相连的深沉情感。

二曰“融通”:以德铸魂,夯实立身之本;以智启真,点亮探索之光;以体强魄,锻造坚韧之躯;以美润心,涵养丰盈之境;以劳育能,淬炼实践之志。五育并举,锻造新时代健全人格的坚实脊梁。

三曰“致远”:于童蒙心田,精心播撒“美”的良种,悉心育化兼具家国伦理之厚重、文明自觉之深邃、审美判断之锋锐的时代新人,引领其胸怀天下,行稳致远。

美育,从来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在“千万工程”深耕廿载、沃野千里的浙江大地上,“萤光童行”实践队员用141颗童心的温度证明:最磅礴的美育力量,孕育于泥土的厚重之中,在扎根大地的脉动里拔节生长。那些浸润过泥土芬芳的童心,终将带着这份生长的力量,走向更美更辽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千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