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沧畲族乡的晨雾里,藏着三下乡最生动的注脚

发布时间:2025-08-25 21: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培文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小沧畲族乡的晨雾里,藏着三下乡最生动的注脚

踏入小沧畲族乡的那一刻,青瓦白楼间飘来的畲歌便牵住了脚步。老人们穿着靛蓝刺绣的凤凰装,衣襟上的彩带如彩虹缠绕,指尖翻飞间,织出的不仅是纹样,更是代代相传的图腾密码。

帮畲族大叔解开渔网的结扣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浸着水的网线,还有世代与水共生的智慧。他们说,渔网的疏密要跟着鱼汛改变,就像畲歌的调子得合着山风唱。午后换上“凤凰装”,靛蓝土布裹着身子,银项圈垂在胸前,随着脚步轻响。阿婆指着衣襟上的凤凰纹说:“我们畲族姑娘,都盼着像凤凰一样热烈。”文化站里,老艺人唱的《捕鱼歌》,调子竟和收网时的吆喝有几分像,原来歌谣与生活早融成了一体。

图为队员郑培文帮助村民清除渔网垃圾 黄博雅/提供

图为队员郑培文帮助村民浇地除草 向首城/提供

听他们讲畲族的“三月三”,说婚俗里的“哭嫁歌”,才明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活态的传承。离别时,阿婆塞来的糯米糍粑还带着温度,袋里装着畲族姑娘送的乌米饭,舌尖的清香混着对文化传承的感慨。原来每个民族的根,都藏在这些烟火气的细节里,等着我们慢慢读懂。这大概就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收获:在付出中触摸到文化的肌理,在共情里读懂土地的厚重。

离乡时,回望依山而建的村寨,突然明白:所谓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火塘边的絮语里,在指尖的温度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里,生生不息。渔网已在阳光下晒得蓬松,像一片铺开的云朵。这场相遇,让我们在劳作中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也在对视里读懂了土地的深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培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