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丝经纬间,编织信宜的夏天 —— 华师学子带竹编技艺走进信宜校园

发布时间:2025-08-22 14: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思慧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探寻传统竹编技艺的新生路径,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木铎金声实践团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开展了“竹韵信宜”特色文化课程。这堂别开生面的竹编文化课,不仅让学生亲手制作竹编、体验竹编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绿色发展与文化接力的种子。

从山林到课堂,信宜与竹编的渊源

七月的信宜,暑气蒸腾,漫山翠竹在热风中簌簌作响。讲台上,实践团队员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篾向学生们展示。“你们知道吗,竹编于2013年列入非遗名单,它曾是连接信宜大山与远洋货轮的桥梁。”信宜人世代与竹共生,依托山区丰茂的竹林发展竹编工艺,竹编这门技艺从手工业发展为重要的地方产业,更在几十年前远销国外,成为粤西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图为队员在讲解竹编相关知识

听着队员的讲解,学生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父辈手中翻飞的篾条,凭着纤细的“身躯”竟承载过如此厚重的荣光,它跨越山海,打造世界认识信宜的窗口,化身拉动当地经济的列车,成为文化长河中耀眼的星芒。

“塑”战速决,竹编何以堪大任?

“但时代在变,”队员话锋一转,“塑料制品凭借其便捷性与低廉的价格一度挤压竹筐的市场空间。效率与成本的落差,让传统竹编制品在市场中步履蹒跚。”实践团队员介绍道。塑料垃圾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环保需求正催生着新的发展机遇——竹子生长快、可降解,是天然理想的塑料替代品。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的倡议,不仅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可行路径,也为传统竹编的传承带来了转机。

队员的讲解在学生们心中激起了涟漪,他们不由摩挲着手边的竹篾,沉浸在破局的思索中,眼神认真而庄重。学生们第一次意识到,家乡这片熟悉的竹林,不只是寻常草木,更是助力破解“白色污染”困局的宝贵资源。

指尖实践,课堂里的篾条交响

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课堂变身竹编工坊!在队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动手体验竹编工艺。二十四根长短不一的篾条被胶带整齐固定在课桌边缘,学生们神情专注,手指在篾条间小心穿行。“挑二压二,经纬相交,手指要找到规律。”实践团队员们穿行于课桌间,轻声点拨着学生。随着最后一根篾条被固定,扇面雏形初现,学生们兴奋地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尽显神气与自豪。清脆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图为队员在指导学生编竹扇

看着学生们专注编织的背影,实践团队员们倍感欣慰。“我们在想,传统非遗的技艺瑰宝,不能就这样没落。”队员们说道,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课程虽告一段落,但实践团由衷希望这些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与热爱,接力续写竹编的故事。

图为学生们的竹编作品

这堂融合“以竹代塑”理念的竹编特色课,是一次探索“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课堂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溯源竹编悠远灿烂的历史脉络,带领学生领略竹编的非凡价值;接着,学生亲手体验竹编工艺的制作技法,在“挑二压二”的指尖穿梭中体悟“以竹代塑”的绿色意义。实践团队员们坚信,信宜竹编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和文化韧性,必将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烙下深刻印记。

撰文 | 陈思慧

图片 | 关桂婷

一审 | 龚晨晨

二审 | 陈君露

三审 | 周俐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君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