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黄玥清)近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AI赋能,遇践未来”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以“AI赋能发展,青春筑梦未来”为主题,在苏州开展了一场集科技研学、产业调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深度社会实践。志愿者们不仅深入全球科技巨头的前沿阵地与地方科创高地,感受AI与元宇宙技术的澎湃浪潮,还走进基层社区,将尖端科技的火种播撒至童心。并且在分享交流中深化实践感悟,传递青春能量。
活动的首站,团队来到了昆山市微软元宇宙中心。在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亲眼目睹并体验了AI如何作为核心引擎,为元宇宙空间注入智能灵魂——从高度仿真的工业模拟场景到充满创意的互动艺术展示,从流畅自然的虚拟人交互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时决策支持。每一个指令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元宇宙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被前沿技术快速驱动、即将深刻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态。
▲图为科技工作者向志愿者们科普昆山元宇宙应用中心。黄玥清 供图
▲图为志愿者与当地科技工作者的合影。黄玥清 供图
带着从元宇宙中心获得的思考,团队随后又前往昆山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进行调研。志愿者们在当地近距离探访生物医药、生态、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亲身感受科技带来的震撼。更可贵的是志愿者们还与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深入恳谈,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艰辛历程,从技术瓶颈到市场应用的现实考量,这些生动的故事都让志愿者们真切触摸到昆山作为创新高地持续向上攀登的强劲动能,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深远意义。
▲图为志愿者们聆听科技工作者讲解科创生态。黄玥清 供图
秉持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实践团成员继而前往昆山市高新区泾河社区,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感受中国科技的神奇》等精彩课程。志愿者们巧妙借助 “彩虹喷泉”、“气球动力车”等趣味实验,将深奥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奇妙现象,轻松拆解了科技背后的奥秘。而将现场气氛推向顶点的,则是亲手制作VR眼镜的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认真组装每一个部件。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VR眼镜,第一次窥见逼真立体的虚拟世界时,惊叹声与欢笑声瞬间充满了整个课堂。这一刻,科技的种子已在每一颗好奇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图为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感受中国科技的神奇》课程。黄玥清 供图
▲图为孩子们自制VR眼镜。黄玥清 供图
最后,在昆山市高新区社会实践分享会上,实践团成员又以真挚话语梳理此行收获。一位志愿者深情回顾了与团队在家乡昆山持续两年的社会实践历程,她用自己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如何将个人成长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另一位志愿者则巧妙地将此次参观元宇宙、AI高科技产业的震撼体验,与先前在支教过程中目睹的城乡教育差异相联系,深刻阐述了科技均衡发展、科普资源下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她们的分享,既有实践的温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激荡起现场强烈共鸣。
▲图为志愿者分享自己的收获。 黄玥清 供图
此次昆山社会实践之行,是一次跨越虚拟与现实、连接前沿与基层的探索之旅。从微软元宇宙中心的未来图景到阳澄湖科创中心的创新高地,从社区活动室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到多媒体室志愿者们的倾情分享,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科技前沿与乡土中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这趟旅程,不仅是一次对未来的大胆探索,更是一次对科技温度的生动诠释。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科技土壤,不断夯实专业本领,争取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真正走出一条“思政引领、科技赋能”的成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玥清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