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矿冶之光青年行”社会实践队一行抵达到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西华山,深入调研当地关于工业开发转型与绿色协调发展的时代课题。
实地考察,观钨业绿色涅槃
实践队一行首站来到了大余县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这是由矿山遗址改造而成的公园。队员们先是参观了外围的矿业历程浮雕,了解到中国钨矿业从零起步的艰辛历程。走进公园内部,看见昔日尘土飞扬的采矿区已经变身绿植覆盖的生态公园。这座建于1907年的老矿场,见证了中国的钨矿业从无到有的百年历程,也实现了从“黑色矿产”到“绿色公园”的矿冶产业转型奇迹。
接着,由当地居民的引领,团队成员们深入了公园内钨矿遗址,废弃的仪器、矿车轨道、斑驳的厂房瞬间将队员们带入历史现场。“这座海拔不高的山峰,曾产出全球60%的钨精矿”通过居民的介绍,令队员们感到震撼。随后,队员们在矿山公园外的界碑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青年与工业文明的首次对话。
抵西华山矿区,触锈蚀工业记忆
进一步了解西华山钨矿历史,实践队经过两个小时徒步抵达海拔827.8米的西华山,实地考察了露天矿坑和选矿场旧址,站在四八三这个民国时期第一个机械开采的矿窿遗址前,翻阅当年遗留下的采矿日志、井下作业档案、看着里面锈蚀的机械设备、散落的矿灯,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万人采矿的壮观场景。
西华山钨矿,这座镌刻着时代印记的"世界钨都",以其跌宕起伏的百年传奇,书写着中国钨矿业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壮丽史诗。抗战烽火岁月里,国民政府凭借《租借法案》,以这里开采的钨砂为战略筹码,换取抗战亟需的枪炮弹药与物资补给,让西华山的宝贵矿藏化作抵御外侮的铿锵战鼓;新中国成立后,矿山井巷深处源源不断产出的钨精矿,不仅为百废待兴的工业体系注入发展动能,更化作创汇支柱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在三年困难时期,西华山矿工以血肉之躯凿开岩层,用开采的钨矿偿还苏联债务,挺起了中国重工业的钢铁脊梁。尽管如今曾经热闹非凡的西华山矿区因资源枯竭渐归沉寂,但其承载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深厚矿冶文化,早已熔铸成中华民族工业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深度思索,交矿业青春答卷
通过今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矿冶文化厚度,此次实践的意义早已超越地理行走,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精神的接力,也是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工业遗产在“创造中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成为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绿色转型的鲜活教材,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文化生命力。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作为时代青年,我们需肩负使命,迈向新征程,在时代中奋进,无愧于自己与时代,为推动当地矿冶产业工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协调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健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