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张汝赛 赵鹏博) 2025年7月25日至8月25日,由河北大学国际学院师生组成的“探绿寻迹”暑期实践团队奔赴“华北明珠”白洋淀,开展“重走来时路,展望未来时”的主题调研活动。团队探寻白洋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重走白洋淀历史来时路,展望白洋淀自然未来时。
从笔尖流淌的革命诗意,到古筑青砖的禅意悠长,再到行宫遗址的历史回响,团队成员循着文脉与历史的线索,深度探访了四处地标: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孙犁纪念馆和康熙水围行宫遗址。致力在实地调研中,触摸这片水域的深厚底蕴。
▲图为河北大学青年学子在白洋淀东码头展开调研
一、走进雁翎队纪念馆,探寻热血沸腾的抗战岁月这座坐落在白洋淀中心文化苑景区的纪念馆,由开国上将吕正操亲笔题写馆名。踏入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声情并茂为众人讲述雁翎队智取十方院岗楼、夜袭大淀头岗楼等英勇事迹,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队员们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的画面。他们利用白洋淀独特的地理环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战凯歌。
除了战斗场景的展示,馆内还陈列着雁翎队使用过的武器、工具,如大抬杆、火枪、渔叉等,以及队员们的生活用品,如毡帽、蓑衣等。这些陈旧却珍贵的物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雁翎队队员们的智慧与顽强。雁翎队的英雄事迹让团队成员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雁翎队纪念馆
二、漫步嘎子村,感受民俗风情与红色文化交融
嘎子村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以抗日小英雄嘎子的事迹为主题,是集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村落。村口的老槐树、土坯房、石板路,以及墙上的抗日标语,都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团队参观了嘎子故居,这是典型的白洋淀民居,内部陈列着嘎子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和战斗的场景复原。
在嘎子村的实践调研中,“探绿寻迹”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积极踊跃的协助当地农户、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农副产品的售卖,如白洋淀松花蛋、红心鸭蛋、荷叶粥等。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一件商品、一份美味,更是一份关于白洋淀的文化记忆和生态馈赠。团队成员还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对嘎子村发展的看法。在与热情好客的村民们交流中,团队了解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嘎子村的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白洋淀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在嘎子村进行实践调研
三、调研孙犁纪念馆,在字里行间遇见“白洋淀的灵魂”
走进纪念馆,泛黄的孙犁手稿和初版《白洋淀纪事》将成员拉回那个烽火年代。讲解员指着一张老照片:年轻的孙犁错在淀边船头,目光深邃。这里正是他笔下那些“温柔又坚韧”的白洋淀故事的源头。展柜里,战争年代的芦苇笔、煤油灯与《荷花淀》中“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的经典段落并置,直观展现了文学如何根植于土地与抗争。此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课本里的“荷花淀派”,其清新与力量,源自于作家亲身经历的硝烟与对这片水土的深情。
四、寻访康熙水围行宫遗址,让历史沉入生活
康熙水围行宫的遗址更像一个“未完成的故事”,只剩下几座石碑、一片夯土台基,和旁边新建的展览馆。它与展览馆里复原的盛大“水围”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不远处的小码头停靠着渔民的船只。站在遗址上眺望,远处芦苇荡随风起伏,现代摩托艇划过水面。帝王的辉煌已成云烟,但这片淀泊滋养一方百姓的使命,从未中断。
所谓“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故事。
于这次实践活动,“探绿寻迹”团队成员在雁翎队纪念馆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在嘎子村领略了红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交融;在孙犁纪念馆,泛黄的书稿让烽火岁月的文学创作变得可触可感;在行宫遗址,看见历史如何沉淀并延续在当下的生活中。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白洋淀的绿色新生故事仍在续写。河北大学国际学院“探绿寻迹”社会实践团队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思考点亮希望。寄以青春之笔,为这幅生态与发展共生的画卷,添上属于新时代的亮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汝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