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韵醒茶旅醉,绿电星火映苍南 ——上海电力大学学子赴浙江苍南“两山”理念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0 18: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卢思坦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南苍南大地上焕发着蓬勃生机。2025年盛夏,上海电力大学"核链山海,绿能新脉"实践队奔赴山海苍南,开启了一场绿色发展的深度解码之旅。从五凤生态茶园到碗窑古村,从三澳核电站到鹤顶山风电场,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绿色发展之路,用专业视角解读生态价值转化的"苍南密码"。8天的实践历程,不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专业淬炼,更是一曲青春与自然共鸣的绿色交响,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双碳"战略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于苍南县供电局调研绿电数据

深耕传统产业:用实践数据为“颜值变价值”提供支撑

传统产业的“破茧重生”,是苍南生态价值转化最生动的注脚。为深入探索传统产业的绿色发展,实践队先后调研走访了五凤茶园、碗窑古村落。

在实地调研五凤茶园前,实践队根据先前开展的历史沿革调查工作,了解到在70年代,五凤茶园的所在地八亩后村还是一个山高地陡、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尽管如此,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五凤茶园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推进茶旅融合,最终实现了由荒山变茶园、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深刻转变。

▲图为实践队赴五凤茶园调研

在五凤茶园,1万余亩的茶树顺着山势铺展,层层叠叠的绿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村民的“绿色银行”:年产茶叶650余吨,年产值1亿多元,2019年当地村民人均收入1800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59倍,让“生态绿”实实在在变成了“口袋鼓”。

队员们躬身参与采茶,精准对接农户用工需求;唇齿沾染茶香,切身体会苍南生态本味;与此同时,更用数据勾勒出茶旅融合的生态价值:针对百余名旅游者的调研数据显示,约43.3%的游客购买消费在500-1000元,32.6%的游客购买消费在1000-2000元。据估计,2025年五凤田园综合体年游客接待量最终将达到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00万元。实践队队员们在一芽一叶的脉络里读懂了“绿水青山”的生长逻辑,看见了传统茶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图为实践队队员协助农户采茶

若说五凤茶园是“农业+生态”的典范,碗窑古村落便是“文化+生态”的样本。碗窑古村600年的窑火,因绿色发展焕发新光。

实践队通过对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碗窑古村通过统一运营景区、村民参与分红等方式,实现就地增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河流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修复生态、美化村庄,走出了一条“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的绿色发展新路。

团队对当地居民、游客进行采访调研的过程中,一位返乡创业的文创店主分享道:“‘绿水青山’才是留住人才的内生动力。”游客徐女士表示:“不像外面千篇一律的商业街,这里很有原生态的感觉,蛮新奇的!”各位受访者的感慨,正是古村生态价值跃升的真实写照。

▲图为队员与碗窑村负责人展开访谈

聚焦绿电产业:用青春力量为“生态等式革命”添砖加瓦

苍南“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的布局,牵动着绿色发展的“神经末梢”。实践队来到全产业链的核心——三澳核电,发挥电力专业优势,用技术视角解码清洁能源的“生态密码”。

据负责人介绍,三澳核电通过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填海面积缩减14%;利用工程废土回填,减少开山采石400万立方米。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接近温州市全年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4368万吨,对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图为实践队探访三澳核电站智慧工地

在三澳核电基地,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整理了《生态核电建设观察》,详细梳理了填海面积缩减背后的生态设计逻辑、废土回填的碳减排测算,为项目后续生态修复提供了青年视角的技术参考。三澳实践证明,新兴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并以更持久、更普惠的方式反哺生态。

▲图为队员于核电站了解“生态核电”相关建设

在深入苍南多处清洁能源点调研的基础上,实践队绘制了初版《苍南绿电能源地图》,并结合实践成果进一步优化内容。地图以“生态景观、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为三大发展轴,系统整理了苍南现有绿电布局,加入对周边农业、渔业、旅游资源的记录,形成了一份“山海绿电”复合型旅游地图。

这份地图不仅标注了5类清洁能源发电站,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串联起周边5个热门景点,测算出“绿电+文旅”线路的最佳行程组,为打造“一日看尽山海绿电”特色线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队绘制的部分《苍南绿电能源地图》

厚植绿色理念:用科普行动为“代际传承”播撒种子

生态文明的延续,离不开青少年心中的“绿色种子”。实践队走进苍南县少年宫公益暑托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课堂,让“两山”理念浸润童心。

队员们设计的“绿电山海间”小课堂采用趣味模型、互动实验、故事演绎等形式,把“华龙一号”核电站转化为“会发电的大茶壶”,把光伏板比作“吸收阳光的魔法板”。参与授课的队员表示:“孩子们现在看到风机就会说‘这是清洁能源’,这种认知转变正是最需要的。”孩子们纯真的比喻和笑声中,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队员们也在讲述绿电故事中,感受到专业力量与使命的召唤。

▲图为实践队于苍南县少年宫公益暑托班进行科普宣讲

从茶园里的汗水到图纸上的智慧,从古村里的交流到课堂里的欢笑,“核链山海,绿能新脉”实践队的苍南之行,是一次青春与“两山”理念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校地协同助力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苍南的山海之间,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经济共舞。而青年力量的注入,正让这片土地的绿色未来,更加清晰可触。(撰稿:傅泓云 陈浩天 图片:陈永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思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