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绿,以河为韵--安徽大学实践团队开展合肥河道治理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0 17: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鹏威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以水为绿,以河为韵 —— 安徽大学实践团队开展合肥河道治理暑期实践



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以水为绿,以河为韵”以合肥市典型河道为研究对象,助力合肥市“水清岸绿”的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技赋能,聚万众之力

凭借先进的调研方法与卓越的执行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动,成功收集到近百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不仅深度剖析了河道治理现状,更精准把握了公众对于河道治理的多元诉求,为河道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为确保调研的全面性与代表性,该团队精心构建了科学的调研体系。在线上,依托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广泛覆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在线下,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学校和商场等公共空间,与小学生、退休老人、中年妇女、年轻学生等各类群体进行深度交流。面对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团队成员凭借专业素养与真诚态度,耐心阐释调研意义,最终实现了调研的全覆盖。

赴合肥市包河区河湖管理中心交流学习

“以水为绿,以河为韵”大学生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包河区河湖管理中心,开展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并与专业人员交流,加深团队成员对城市河湖治理工作的认知和理解,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河湖生态保护宣传。团队成员围绕大学生如何参与河湖保护、基层河湖治理中的创新做法等问题与工作人员展开互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还分享了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场景一通 过无人机巡查、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实现对河道的动态管理,这让同学们对科技赋能河湖治理有了直观认识。“以水为绿,以河为韵”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感受到河湖治理过程的艰辛和意义的重大,增加了大家的实干精神和责任意识,也为团队后续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了实践思路。双方约定,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探索“高校+基层”联动模式,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包河河湖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污水处理厂,探寻污水净化奥秘

以水为绿,以河为韵”团队抵达合肥市小仓房污水处理厂,开始参观之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粗格栅及进水泵房区域,工作人员介绍到,粗格栅的作用是拦截污水中大块的杂物,保障后续设施的正常运作,庞大的进水泵房就是污水的“收纳站”,将城市污水汇聚,为净化环节提供了原材料。 沿着参观路线前进,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登场。细格栅进一步“筛选”污水,去除细小杂质;曝气沉砂池通过曝气作用,让砂粒与有机物分离,便于后续处理。 接下来是二沉池区域,圆形的池体中,污水缓缓流淌,表面的刮泥设备有序运转,将沉淀的污泥收集处理。清澈与浑浊的水在池内分层,直观展现污水净化的神奇变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初步净化之后的水质发生的变化。工作人员团队成员来到了高效沉淀池,池中投入有PAC等化学药剂,用以进一步除去水中的TP,SS等物,杂质在化学药剂的作用下絮凝后慢慢形成沉淀,搅拌器的不断搅拌使杂质与水分开沉淀下来,然后通过絮凝搅拌器和浓缩刮泥机的运作从污泥泵中排出,整个流程能去除大部分的磷硫杂质,排出的水流向最后一个装置。来到最后一道工序“紫外消毒渠”,每条消毒渠中安装了两个模块组,每个模块组装有12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装有八个灯管,待处理的水从消毒渠中流过,与消毒渠紫外灯光有着八秒的接触时间,在这八秒时间中,紫外线灯光将水消毒达到排放标准。通过细致的参观,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污水净化的全过程。

实践收获与展望

本次实践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成长之旅,团队在实践中收获了三重提升:

一是思想层面,通过实地走访与学习,团队对切实体会到“建设幸福江河”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二是能力层面,从问卷设计与调研执行,到与政府部门、企业专家的沟通交流,再到复杂工艺的观察记录,团队成员的调研能力、协作能力与专业认知均得到显著锻炼。三是价值层面,通过与一线工作者的共情、与公众需求的对接,团队更加明确了“青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以专业知识助力生态治理,用青春热情传递环保理念,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所在。

本次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团队成员更加认识到水是城市的灵魂,更是生态的根基。河湖治理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公众的共同参与。未来,团队将继续以科技为翼、以实践为舟,在守护碧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为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贡献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鹏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