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承文脉·聚力促振兴 —— 红韵承脉实践队走访三地红色纪念馆深悟践行“第二个结合”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8 2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下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潍坊市潍县战役纪念馆、青岛市杨家山里纪念馆、菏泽市湖西革命纪念馆,以“体悟‘第二个结合’在红色场馆中的实践形态”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聆听革命故事、参与红色文创创作、组织馆村联动座谈等方式,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纪念场所的融合路径,解码“第二个结合”如何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注入精神动能。

在潍县战役纪念馆,灰砖垒砌的“胜利之门”与展厅内陈列的“郑板桥治潍”拓片形成鲜明对照,前者镌刻着1948年“潍县攻坚战”中“为人民而战”的英雄史诗,后者承载着清代“以民为本”的治政传统,两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此交汇。实践队员以“战役精神里的传统智慧”为线索,在纪念馆的“决策厅”开展微型宣讲:从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延伸到战役期间“不入民宅、不扰百姓”的严明军纪,解析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契合;结合展柜中“潍县工商界拥护解放”的老照片,讲述战役胜利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如何延续“通商惠工”的传统商道,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历史对照中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纪念馆现场。王迎俏 供图

纪念馆与周边十笏园非遗街区的联动,让“第二个结合”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实践队员与潍坊风筝传承人合作,将战役中“送鸡毛信”的故事绘入传统沙燕风筝,在风筝骨架绑扎现场讲解“军民鱼水情”与“守望相助”的传统伦理;在核雕工坊,队员们与艺人共同设计“潍县战役英雄谱”核雕作品,用“一寸木雕一寸金”的工匠精神诠释革命先烈的执着信念。“以前觉得纪念馆里的故事离生活远,现在看风筝上能画、核雕里能刻,红色精神就像老手艺一样能传下去。”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话道出了文化融合的生命力。这种“革命历史+传统技艺”的呈现方式,让“第二个结合”在指尖流转中走进大众视野。

转战青岛杨家山里纪念馆,青山环抱中的石砌展馆里,“烽火联防”的战斗故事与“崂山道家养生”的古籍文献相映成趣。这里既是抗战时期“十八个村联防抗敌”的红色堡垒,也是“天人合一”传统智慧的孕育之地。实践队在这里开展“山乡烽火中的文化根脉”主题活动,让理论宣讲扎根乡土土壤。

队员们在纪念馆搭起“临时课堂”,用青岛方言讲述“村民冒死保护八路军伤员”的故事,从“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延伸到“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结合展柜中“军民共种的谷子地”老照片,阐释“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与“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如何相互滋养。为让宣讲更接地气,队员们邀请当地“胶东大鼓”艺人改编《杨家山里联防歌》,将“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真理与“邻里相帮”的乡土伦理编进唱词,鼓点声中,红色基因随乡音浸润人心。

▲图为实践队员向游客讲述革命故事。刘瑞宁 供图

纪念馆带动的“红色研学+生态农旅”模式,让文化融合的效应辐射到乡村发展。实践队与村干部、民宿经营者座谈时提出,将道家“顺应自然”理念融入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红色故事+农事体验”研学路线。如今的杨家山里,游客既能在纪念馆聆听战斗故事,也能到田间体验“军民互助种庄稼”,还能学做“忆苦思甜饭”,传统农耕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让村里的民宿旺季入住率提升至98%,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

走进单县湖西革命纪念馆,展厅内“湖西暴动”的油画与“单县牌坊”的石雕拓片交相辉映,这里既有“为理想信念献身”的革命壮举,也有“孝贤忠义”的传统文脉。实践队在此开展“红色沃土上的文化传承”调研活动,探寻“第二个结合”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路径。

队员们在纪念馆的“忠孝文化厅”驻足良久,展柜中“革命烈士给母亲的遗书”与“古代孝子卖身葬父”的典故并置陈列,字里行间都是“家国情怀”的不同表达。实践队邀请老战士、儒学研究者、村干部开展三方座谈,用单县方言探讨“革命大义与传统美德的共通之处”:从“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抉择,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从“烈士抚恤金赡养烈属”的政策,讲到“老有所养”的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延续。这些讨论化作队员们在社区宣讲的内容,他们在湖西社区广场用“拉呱”的方式,让居民明白“爱国”与“爱家”从来都是一脉相承。

纪念馆的“文化赋能”效应已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单县将纪念馆中的“忠孝”“诚信”元素提炼出来,融入村规民约,组建“红色调解队”,用革命故事和传统典故化解邻里纠纷。实践队走访发现,当地某村曾因宅基地问题矛盾频发,调解队用“湖西战役中军民互让阵地”的故事和“六尺巷”的典故劝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如今,周边村落纠纷调解成功率较往年提升30%,“红色文化+传统礼俗”的治理模式,让乡村更添和谐气息。而纪念馆开发的“孝贤红色文创”,将革命故事与传统剪纸、泥塑结合,不仅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纪念品,更让“忠孝传家”的理念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周边村落。袁泉 供图

从潍县战役纪念馆里的“风筝传情”,到青岛杨家山里纪念馆的“庭院课堂”,再到单县湖西革命纪念馆的“调解智慧”,实践队见证了“第二个结合”在红色场馆中的丰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让红色文化有了穿透时空的阐释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让革命精神有了直抵人心的感染力。三地实践虽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历史与技艺的融合,有的专注理论与乡土的结合,有的深耕文化与治理的联动,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第二个结合”能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活力,让传统文化接上革命地气,进而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合力、拓宽发展路径。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红色基因便能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绚丽的振兴之花。(通讯员 袁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