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为了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了帝景豪园社区,给当地的小朋友通过通过趣味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优秀“非遗”技术,寓教于乐,亲身尝试。最后,志愿者们成功举办了“非遗”小课堂,收获家长和孩子的双方认可。
在活动之前,宣讲人员为了互动性,并且考虑到操作难度,反复斟酌选题,最后,准备了3节课,而本次记录的堂课讲的是“活字印刷”。主题定下,志愿者们开始分工准备,有的做PPT,有的选购道具材料,有的要熟悉操作过程,还有的准备起采访反馈的稿件,并且考虑到来听课的是小朋友,雕版内容选择的是简单的古诗。总之,准备充分。
当天,志愿者们提前到达社区的服务文化中心,拉桌子,排椅子,布置宣讲小课堂,之后,宣讲人员则在熟悉课件,其余志愿者则在等待的时间里尝试道具、熟悉操作。此时志愿者们的心里是紧张激动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宣讲有关印刷术的幻灯片
小朋友们陆陆续续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很快,课堂就开始了。宣讲员调动着幻灯片,讲解着印刷的历史,介绍了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叙述着印刷是如何被运用,又是如何从拓片发展到从雕版印刷再发展到活字印刷的,幻灯片上展示的图像生动形象地向小朋友展示了印刷的操作和成品,从那专注的神情上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听课的小朋友们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帮助参与者拼接木块
在宣讲员说到“现在可以用你们面前的道具尝试运用活字印刷板来留下你们自己的作品”时,小朋友们看着摆在眼前的印刷木板,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动手。志愿者们立刻分散到小朋友身边,帮助小朋友将一块一块散落的镜像方块放在固定的框子内,这考验着小朋友对古诗的了解和对汉字的熟悉程度。一旁的家长笑着举着手机,记录着孩子的成长时刻,还不时和志愿者说:“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孩子开心,也学到了知识。”不一会儿,在志愿者细心、耐心的温柔协助下,小朋友陆续完成了拼接,十分积极地继续“印”的过程。小朋友把墨水多遍地涂在雕版上,生怕漏了一处或是墨水太少而影响最后的成品,他们举着作品给自己的家长看,一个个都非常高兴喜悦,有的甚至与他人的雕版进行交换,再印了几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协助两位参与者正确摆放
当志愿者去采访小朋友这堂课的体验感时,其中一位小朋友笑着说:“我很高兴,我最喜欢拼接雕版的环节。”此时,另一位小朋友说:“我能熟练地背出古诗,老师都交过,但是镜像的字对我来说有点难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与参加的小朋友交流活动感受
当然,家长也很支持这种活动,一位女士说到:“孩子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种形式一定能让他印象深刻,很有利于优秀文化传播呀!”还有一位奶奶说:“我家小孙子本来还有点内心的,现在举着张纸,高兴得很呢!”看到家伙如此支持,小朋友如此高兴,志愿者们更是非常有成就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家长
最后,小朋友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来到屏幕前合照。相机“咔嚓”,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拿着自己地“活字印刷”作品,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志愿者也告别了这次志愿服务回去了学校。
总之,开展关于活字印刷的“非遗小课堂”志愿活动,对儿童成长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这一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智慧,通过亲手操作让小朋友们能够直观感受古人的创造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幼小心灵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而且,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换角度看寻常事物的主动性,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本教育更具感染力,有助于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次活动让儿童作为文化传播的“小使者”,将体验收获带入家庭,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注入了新活力。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在尊重“非遗”文化的同时,传播它们的魅力。(撰稿:黄雨珊图片:张圆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雨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